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太魯閣之殤——“寶島抗日記憶”組稿之三

2015年10月21日 13:15:1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臺北10月21日電(記者孟昭麗 陳鍵興)“在山林深處,是我的故鄉,那裏蟲鳴鳥叫,歌頌美好時光……”在風景如畫的花蓮太魯閣,臺灣世居少數民族的一支——太魯閣人用古老的木琴,演奏著一曲《山谷的歌》,歌聲中有一絲悲涼。

  百年前的一次浩劫,讓曾以“山林為家”的太魯閣人不得不遷徙到了大山腳下。曾經故土的記憶,慢慢在歌聲裏傳唱。

  這場發生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太魯閣戰役”,是日本鎮壓臺灣少數民族規模最大的一次行動,動用兵力最多,作戰範圍最廣,而臺灣少數民族武裝保衛鄉土所付出的代價也最為慘烈。

  甲午戰敗後,清廷1895年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各地的少數民族同胞為守衛家園,展開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抗日持久戰。

  太魯閣意為“偉大的山脈”,其所在的花蓮縣因好山好水好空氣而被譽為“最後的凈土”。來到太魯閣,恰逢幾場秋雨送爽,山中雲霧繚繞,山林若隱若現,山下溪水緩緩藍如翡翠,遊人絡繹不絕。

  好山好水養育了一方淳樸善良的太魯閣人,然而豐富的資源也引來了外來侵略者的覬覦,最終導致太魯閣抗日戰役的爆發。

  “日本人正是看中了這山林的資源,不斷有士兵來到這裡揀砂金,衝突不斷。”61歲的太魯閣老人帖喇尤道説。

  到日本蒐集史料,到臺灣一些圖書館裏搜尋文獻,再到民間尋訪年長者,帖喇尤道和族人們一道,20年間不斷蒐集整理先人抗日曆史。

  1896年,新城事件爆發,拉開了臺灣少數民族抵抗殖民統治的序幕。帖喇尤道説,當年12月,太魯閣一位婦女被日本兵強暴,不堪忍受壓迫的太魯閣壯士們在道拉斯部落頭目哈魯克那威的帶領下,奇襲日本兵隊,23名日軍被殺。

  隨後,太魯閣人抵抗日本殖民,又爆發了1897年1月的三棧事件,1897年2月的加灣事件,1906年7月的威裏事件。

  “如果説這些不斷爆發的反抗事件是歷史傷痕的話,那麼太魯閣抗日戰役則是我們族群之殤。”帖喇尤道説,1914年5月31日到8月23日,日方2萬餘名軍警,東西夾擊太魯閣人。

  花蓮撰寫太魯閣抗日史的作家邱上林説,19世紀即將結束時,日軍還是難以有效統治“臺灣的心臟”,尤其是中部高山上的少數民族,其中便包括太魯閣人居住地。

  邱上林説,1910年代,日本開始實施“理蕃政策”,設立封鎖網並通上高壓電,禁止臺灣少數民族部落對外聯繫,同時組織探險隊,將各部落居住地線路摸清,隨後就開始發生了對部落的進攻。

  “設立封鎖網,獵槍也被收繳,我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76歲的太魯閣人黃長興是太魯閣傳統領域調查團領隊,曾在山中做了10年的社會調查,積累了大量的口述資料。

  他説,太魯閣抗日戰役引中,族人激烈抵抗,當時族人約九千人,可以加入戰役的年輕壯士不到三千人,這三千人經過頑強抵抗剩下不到三百人。

  黃長興説,力量如此懸殊,卻可以對抗如此之久,除了憑藉族人對山林的熟悉外,更重要的是族人意志。“根據太魯閣人的傳説,人走了以後,會經過彩虹橋,與祖先在一起,男人必須用生命保護土地,在外敵入侵時奮勇獵首,同時遵循古訓。”

  如今,太魯閣人提起當年的戰役,最驕傲的是,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第五任總督佐九間左馬太死於這場戰役。黃長興説,雖然日方記錄並非如此,但根據先輩們的口述,佐九間左馬太在這次戰爭中遇襲重傷,不久後死亡。日本人不承認遇襲而稱墜崖主要是基於情感上難以認同。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的太魯閣戰役紀念碑,記錄著這段歷史。帖喇尤道説:“紀念碑是去年建成的,頂上一個圓球被菱形包圍代表祖先的眼睛在看著我們,下面的圓球緊緊擁抱在一起,代表族人團結對抗外敵入侵。”

  百年過去,這場戰役人們從未遺忘。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葉日陞表示,學生們表演的《戰魂》獲得了臺灣2014年學生舞蹈表演第一名,舞蹈的主題就是部落先輩的抗日事跡。

  該舞蹈編排老師之一田婉瑜説,這個作品講述了太魯閣人和阿美人一起抗日的故事,從族群之間的紛爭,到日本入侵後一致抵抗外敵,用兩個族群的音樂作為背景。

  李文益一家曾生活在山上的巴托蘭部落,如今遷到了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父親李茂山辦起了“連茂鐵店”,傳承太魯閣人的制刀文化。李文益説,太魯閣男人的生命力與刀是無法分割的,十二三歲開始,外出時必佩刀,用來戰鬥,宰烹鳥獸,砍伐樹木等。

  在他家的刀製品展示區,保留著日本人當年攻打族人的武士刀。李文益説,這是先人的陪葬品,在這裡展示,也是族人抗日的一份記憶。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