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閩臺同“乞龜” 普度求平安

2015年09月02日 08:14: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閩臺同“乞龜”普度求平安

  每年的“閩臺乞龜民俗”都吸引了成千上萬名遊客慕名前來朝拜。 余丹 攝

  孩子們在大人的指引下輕輕地撫摸“靈龜”龜背。 余丹 攝

  中新網漳州9月1日電 (余丹)“摸龜賺錢一大堆,摸龜健康又長壽,摸龜會讀書……”1日,農曆七月十九,在福建漳州平和縣山格鎮慈惠宮,一年一度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閩臺乞龜民俗”活動如期舉行,孩子們在大人的指引下輕輕地撫摸“靈龜”背,祈求福氣安康。

  “乞龜”是流行于閩南、臺灣地區特有的民俗活動,多在元宵時舉辦。而平和山格“閩臺乞龜民俗”則是閩南地區七月“普度”最大型的活動,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名遊客慕名前來朝拜。

  這項在兩岸傳承近千年的習俗可謂“同根同源”。據臺灣雲林泰安宮管委會主任沈俊升介紹,在臺灣雲林虎尾鎮,七月中元祭也有舉辦從大陸流傳過來的“乞龜”習俗。

  平和縣九峰鎮85歲的遊甘是“閩臺乞龜民俗”信眾之一。一大早,遊老太就張羅著祭祀用的供品,讓兒子帶著她前往慈惠宮參加祭祀活動。

  “去年‘求’了15斤龜,今年要加倍奉還。”遊老太一邊擺放著供品,一邊虔誠地跪拜。

  “香片龜”是“閩臺乞龜民俗”特有的供品之一,由糯米製作而成,外加各種裝飾點綴,顯得精緻美觀。信徒每年通過置笅乞得“香片龜”的數量,來年祭祀須加倍奉還。

  供品桌上,眾多的“香片龜”與“四果五牲”依次擺開,和著眾信眾的祈福與廟宇外大鼓涼傘舞和腰鼓隊的鼓樂聲,頗具氣勢。

  當日,慈惠宮人潮涌動,除了“扛豬公”“擲孤米”“靈龜歸廟”等祭祀儀式外,慈惠宮還舉辦了各式各樣的廟會活動,如迎“豬公”、迎“大龜”、挑“龜蛋擔”、“乞龜祈福”和演戲酬神等。

  山格慈惠宮俗稱大眾爺廟,是閩南僑鄉著名廟宇之一,被列為首批涉臺文物保護單位。慈惠宮管委會主任吳清海告訴中新網記者,“閩臺乞龜民俗”是慈惠宮特有的傳統習俗之一,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舉辦,傳承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

  吳清海稱,今年6月份,從山格大眾爺廟分香的臺北新莊大眾爺廟還特來慈惠宮參訪,再續“香緣”。

  當日,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與文化部非遺司合作的項目——“我們的英雄”之“非遺中的英雄人物”專題首站便在慈惠宮進行拍攝記錄。

  項目總負責李東曄告訴記者,攝製組將沿著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英雄的抗倭路線進行跟蹤拍攝,從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挖掘抗倭英雄事跡。

  (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