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柔美的南音表演。(資料圖片)
編者按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培育了閩南文化,而深具特色的閩南文化又使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顯得更加豐富多彩。閩南文化是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創造的優秀地域文化,海峽兩岸閩南人對閩南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匯成凝聚力,産生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從今日起,本版將陸續推出《閩南文化牽係兩岸》專欄,通過對民間藝術、民間信仰、宗親文化、習俗風物等閩南文化載體的抒寫、闡發,反映閩南文化在促進兩岸各項交流、溝通兩岸民眾感情中所起的橋梁紐帶作用。
南韻婉轉兩岸
春雨瀟瀟,夜幕四合,位於泉州古城的府文廟東廂夫子泉茶館內,又傳來悠揚古樂,這個號稱“南音樂府”的地方,既提供當地樂迷茶余飯後休閒,也是外地遊客來泉州體驗閩南文化的好去處。南管幽幽咽咽,唱腔如泣如訴,在一派柔婉繾綣中,時間仿佛變慢了,人心也變靜了,這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讓泉州平添了古雅的韻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音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夏永西常常被請到“南音樂府”演出。他認為,南音這一古老樂種擁有常態化的傳播平臺十分重要,這使它得以與平民百姓零距離接觸,從而讓“活化石”不僅活在當下,而且將永續傳承。據了解,在南音發源地的泉州,像“南音樂府”這樣的民間樂池可謂遍地開花,無論是百源路的清池畔、銅佛寺的牌坊旁、清真寺邊的古厝茶館,還是古榕樹下、水中亭榭、公園一隅,入夜總有南音絲絲縷縷沁入晚風,這一雅樂不僅成為閩南一帶民眾的精神滋養,也深深撥動著海峽對岸愛樂者的心弦。
在臺南的大天后宮,每週六、週日晚上,也都有南音樂迷聚在一起,撥弄管弦,低吟淺唱。而以南音樂曲為基礎的古典樂舞劇團“漢唐樂府”和“心心南管樂坊”更是在臺灣影響深廣,其聲名還遠播海內外。
“當年‘漢唐樂府’成立後,我們曾多次到泉州尋根探源,遍尋耆宿名師研習,泉州南音對‘漢唐樂府’啟發很大。”“漢唐樂府”的創辦人陳美娥在電話中跟記者聊起與南音的情緣。上世紀80年代初,陳美娥主持一檔電臺節目,有一天收到觀眾來信説想聽南音。這是她第一次聽到南音這個名字。經過打聽,她尋到了臺南府城最有歷史的振聲社,並有幸聆聽了南音名家之後吳素霞女士的演唱,一下便被那清麗婉轉的音韻迷住了。1983年元旦,在其兄長的支援下,陳美娥在臺北成立了“漢唐樂府”。此後,她一面組織樂團演奏南音,一面傳揚教學,並一次次前往泉州尋根訪師。曾任泉州南音樂團專職樂師的王心心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結識了“漢唐樂府”,後嫁到臺灣,成為陳美娥的嫂子。此後,王心心一直致力於泉州南音在臺灣的教學傳播與創新,並創設了“心心南管樂坊”,為閩臺南音藝術交流添上精彩的一筆。
“其實南音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傳入臺灣。”夏永西告訴記者,當年顏思齊、鄭芝龍率眾開發臺灣,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主要參與者都是閩南人,他們帶去生産技術的同時,也把南音這种家鄉十分流行的文化形式帶到臺灣,閩臺兩地民眾傳唱的都是那些世代流傳、耳熟能詳的傳統曲詞。
李白燕臺南收徒
2009年7月,以李白燕為首的泉州南音樂團一行應邀在臺南大天后宮開壇授課,從而將原汁原味的泉州南音在臺灣進一步推廣。李白燕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音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曾奪得曲藝界最高獎——牡丹獎表演獎。她的到來吸引了島內眾多南音愛好者。“來報名的學員裏年紀最大的76歲,最小的6歲,有母子同學的,也有夫妻結伴的,每個人都帶著本子和錄音機,學得特別認真。他們都是擠出工餘、課餘時間來學習,住得遠的來學一次得騎一個多小時的摩托車,對南音的那份癡迷令人感動。”李白燕説。
時值臺灣發生地震、水災,每天李白燕等都要打著赤腳,淌著齊膝高的水才能進到臺南大天后宮授課。雨停了,天氣又分外熱,她常常上課上得滿頭大汗、嗓子冒煙,“因為閩南話的臺灣腔和泉州腔不一樣,很多行腔咬字都得糾正,有時一個字要糾正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嗓子自然會講啞唱啞”。雖然辛苦,但李白燕他們樂此不疲,通過面對面的教學,透過學員們求知若渴的眼神,他們感到泉州南音的正宗韻味正源源不斷地植入臺灣愛樂者的心田,而傳揚光大泉州南音文化正是他們的使命。值得欣慰的是,經過一個月的勤學苦練,幾乎每位學員都學會了六七首曲子,有的還能演奏。
李白燕一行高水準的教學和敬業精神也深深打動了臺灣的學員們,課程結束時他們已經難捨難分。從此,通過電話和微信,相隔海峽兩岸的師生們聯繫從未中斷,借助錄音錄影帶等,學習也一直在持續。2012年12月,“福建省南音表演藝術家李白燕收徒儀式”在臺南大天后宮舉行(上圖),12位臺灣弟子按照曲藝界拜師學藝的傳統禮俗正式拜李白燕為師。兩年後,時為福建省勞動模範的李白燕入臺參訪,學生們聞訊從島內四面八方趕往她下榻的酒店,既為看望恩師也是抓住難得的機會當面求教。
一曲南音連兩岸,低吟淺唱情無限。“這些年,從大陸到臺北,從音樂到心間。南音連接著我的故鄉和臺灣,也連接著兩岸民眾熱愛音樂的心靈。”在電話採訪中,王心心動情地説。通過十幾屆南音大會唱的舉辦和兩岸南音業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作為閩南文化重要載體之一的南音越發顯示出它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林娟 劉益清 陳夢婕)
一個臺南人的南音生活
南音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豐富完善,它吸引了元曲、弋陽腔等曲調的特長,而逐漸成為古老的大樂種。(資料圖片)
兩年多前,臺南大天后宮舉辦“福建省南音表演藝術家李白燕收徒儀式”,曾吉惠行了莊重的拜師禮,成為李白燕的入門弟子。在電話裏跟她聊起這件事,她開心極了,連連説:“當李白燕的弟子真的太榮幸了,應該説我們都是她的粉絲就對啦。”
曾吉惠與南音結緣,肇始於2009年李白燕一行在臺南大天后宮開辦的泉州南音講壇。“她不僅唱得好聽,課也上得很有料,把理論都講得很清楚。上課時認真嚴格,課外又和藹親切,我們亦師亦友啦。”大天后宮裏為期一個月的學習,讓曾吉惠迷上了南音,從此將這一古典雅樂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曾吉惠經營著一家美容院,她在美容院裏每天都播放南音。“我整理衛生時聽,等客人時聽,給客人做美容時聽,反正每時每刻都在聽,這樣既是欣賞,也是不斷強化對旋律和唱詞的印象,客人們也覺得美極了,好享受,往往聽著聽著就安然入眠……”
在她這股癡迷勁的影響下,周圍親朋也紛紛喜歡上了南音,有的朋友甚至把她唱的南音片斷錄下來,做成手機鈴聲。“我先生説,雖然聽不懂唱的是什麼,但南音曲調確實好聽,於是他就經常在車裏放,很誇張耶,已經聽壞了3張CD!”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曾吉惠喜歡這句話。勤勤懇懇地練了幾年,現在她已有十幾首南音名曲朗朗上口,看著譜能唱出來的就更多了。每週六、日的晚上,她固定要和一幫南音票友一起聚到臺南大天后宮,唱上幾小時,遇到廟會活動,還進行專場表演。為了讓表演效果更好,曾吉惠托李白燕請泉州南音樂團的樂師們幫忙錄了伴奏帶,“聽著高水準的伴奏,很容易進入意境,把自己的心情放進去唱,如癡如醉的,那個感覺好極了”。
曾吉惠和李白燕早就互加了微信好友,有什麼問題,馬上就能線上上請教。但在南音王國裏越鑽越深後,她覺得靠文字和聲音交流還很不夠,“因為口型、咬字只有面對面才能學得像學得準啊”。於是,去年她約了一位樂友一起專程到泉州,找了泉州南音樂團附近的一家旅館住下,連續半個月每天都向李白燕等老師請教,受益匪淺。而平常只要一有機會到大陸,她也總會繞到泉州去面見老師學藝。
“每回離開的時候,老師們都會問,‘什麼時候回來啊?’聽著好感人好親切,因為南音,泉州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曾吉惠告訴記者,今年中秋節前後,她將隨先生去晉江謁祖訪親,屆時又可以到泉州見恩師學南音,想想那場面,就覺得很開心。(林娟)
專家點評>>>
林華東(泉州師範學院副院長、閩南文化和閩南方言研究專家):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交匯,鍛造了今日輝煌的閩南文化。南音便是閩南文化延伸發展的一大典範。
以民俗和文學為主軸,方便探索文化的綿延和創新,臺灣民間藝術大多來自大陸,經加工後逐漸本土化。入選世遺的“中華民族音樂瑰寶”南音,在閩臺兩地依然雅樂繚繞,唱詞的標準音還必須是閩南泉州話。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抹不去的民族“基因”,哪怕曾經有過分離,其語言和文化總在族人心底永存不滅。
專家點評>>>
林華東(泉州師範學院副院長、閩南文化和閩南方言研究專家):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交匯,鍛造了今日輝煌的閩南文化。南音便是閩南文化延伸發展的一大典範。
以民俗和文學為主軸,方便探索文化的綿延和創新,臺灣民間藝術大多來自大陸,經加工後逐漸本土化。入選世遺的“中華民族音樂瑰寶”南音,在閩臺兩地依然雅樂繚繞,唱詞的標準音還必須是閩南泉州話。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抹不去的民族“基因”,哪怕曾經有過分離,其語言和文化總在族人心底永存不滅。
文化名片
南音,在臺灣又稱“南管”,發源於中原,保留、發展、成熟于福建泉州,並隨著閩南人跨海衍播臺灣。因為保留著漢晉唐宋等時期的古樂古音,南音被譽為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活化石”和“民族音樂之根”。2009年,南音被聯合國正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南音不僅具有很高的音樂學術研究價值,還具有文化身份認同的意義,是海外僑胞、臺港澳同胞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