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教育博士談泉臺教育合作:接地氣才是根本

2015年05月26日 08:21: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泉州5月25日電 (廖靜)“泉(州)臺(灣)兩地教育要想深入合作,首先必須要接地氣。”25日,臺灣教育博士蔡葉偉在福建泉州表示,“民間的互相了解是第一步。”

  於此間舉辦的“閩臺一家親”中學生“1+1”文化交流活動中,作為領隊的蔡葉偉對泉臺教育合作有更深的體驗。他認為,不要讓兩岸的教育合作成為一場秀。

  “由於不了解,很多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跨出這第一步。”蔡葉偉表示,如今泉臺兩地的孩子們玩在了一塊,一起學習、一起出去旅遊,他們不僅會分享生活中的秘密,還會建立起長久的友誼。

  “因此,我們需要多為兩岸青少年提供友善的環境,在這種環境建立的友誼是沒有隔閡的。”蔡葉偉把泉州兩地中學生“1+1”的模式稱為體驗式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思想是最重要的,要多聽聽他們的看法。”

  “這也是我深信我們會産生‘1+1大於2’的效果的原因。”他認為,青年一代的交流,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會産生效應。“他們會互相詢問各自考試的形式、內容,以及教師教授的方式等,這些都是對教育的一個衝擊。”

  此外,兩地學生們還將進入對方的課堂,實地體驗泉臺兩地教育的差異。蔡葉偉覺得,這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因為檢驗教育方式的最好辦法就是學生的反應。“孩子們的深入交往,也恰恰能發現這些問題。”

  2014年底,《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草案)提請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以期通過地方立法,建立閩臺職業教育合作交流長效機制。至此,包括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在內的閩臺教育合作已經迫在眉睫。

  泉州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表示,如今臺灣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等都已經走在了前面,這些都為泉州在內的大陸學校教育提供了借鑒的經驗,但是具體的對接方式並不是一味盲目引進。

  泉臺兩地儘管同文同種同根生,但是文化差異已然産生。蔡葉偉也認為,“這種輕鬆自如的方式,不僅僅是表面這麼簡單,我們應該挖掘其中的深層意義,讓雙方加深對彼此的認知,促進兩地青年的友好往來。”(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