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海峽兩岸記者追尋四川抗戰大後方足跡走進“鹽都”

2015年05月20日 08:08:2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5月19日自貢訊 5月14至15日,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新社、台灣網以及臺灣TVBS電視臺、臺灣旺報、臺灣導報、臺灣中評社等海峽兩岸媒體的20余名記者前往四川自貢,對自貢抗戰史進行採訪拍攝。

  採訪組一行來到鹽業歷史博物館、“還我河山”石刻等地進行了採訪拍攝。從1938年至1945年8年間,自貢鹽場共生産食鹽190多萬噸,創造稅收21億元(法幣),佔全省鹽稅收入的80%以上。這是一個當時面積僅160多平方公里、人口22萬的城市創造的奇跡,在中國同等地域絕無僅有!全面抗戰的八年中,川鹽“增産趕運”,自貢井鹽運銷湘、贛、鄂、豫、川、康、黔、滇北等地區,供大後方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對穩定這些地區的戰時物價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貢市抗戰史研究人員宋良曦還向記者們介紹了獻金抗日運動,他説,由愛國將領馮玉祥發起的愛國獻金運動,在自貢激發了全市人民的愛國熱情,形成了踴躍獻金抗日救國的熱潮。當時全市人民都懷著“獻金不論多少,愛國不落人後”的思想,積極捐錢獻物,創下了當時全國的最高紀錄:一億兩千多萬元(法幣),此外,還有大量的金戒指、金鐲、黃谷、布鞋等實物。國民政府用自貢鹽工的捐款購買了兩架戰鬥機,其中一架被命名為“鹽工號”。釜溪河邊的“還我河山”石刻,由愛國將領馮玉祥先生親題,正是對自貢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踴躍獻金的愛國熱情的表彰。

  採訪組一行認真採訪、仔細拍攝,全方位記錄了自貢鹽業發展歷史、在抗戰期間“增産趕運”生産鹽發展經濟、獻金運動等情況。記者們對自貢在抗戰期間所作的貢獻表示欽佩,採訪結束後,《臺灣旺報》助理副主編宋秉忠在留言簿上寫下了“自貢産鹽産義”的讚嘆。

  自貢市委副書記譚豹、自貢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向華會見了採訪組,譚豹表示,海峽兩岸記者到自貢追尋四川抗戰大後方足跡,對兩岸同胞銘記歷史,傳承中華民族的團結抗戰精神,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市臺辦、市委黨史研究室等陪同會見和採訪。 (台灣網、自貢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馬一娜]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