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劉銘傳後人祭祖憶先人:我們理應為兩岸交流多做事

2015年04月09日 08:44: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安徽合肥地區自清明節開始的陰雨天氣終於在8日重新放晴。當天上午,劉銘傳後人一行近30人來到肥西大潛山劉銘傳墓園祭祀先祖。

  劉銘傳(1836年-1896年),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臺灣省首任巡撫。

  位於合肥肥西縣銘傳鄉大潛山的劉銘傳墓園,順山勢而建,規模宏大。劉銘傳墓園的選址由肥西縣人民政府、史學專家和劉氏後人精心選擇,按照清朝一品官員墓葬建立,佔地3.34公頃,高146米,共有360級臺階。整個墓園由照壁、神道、碑亭華表、石像生、祭祀廣場等組成,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

  劉銘傳五世嫡孫劉學宣是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會長,雖已72歲,仍滿頭黑髮、精神矍鑠。他説:“我們兄弟姐妹一共八人,我排行老六,清明節期間陰雨綿綿,家裏人有腿腳不好的沒辦法過來,所以選在今天祭祖。”

  在蔥郁的松樹與花草之間拾級而上來到劉銘傳墓前,五世嫡孫中現年最長的劉學亞代表後人宣讀祭詞後,整個家族對著墓碑三鞠躬。劉學亞説:“劉銘傳故居現在被列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紀念館也將動工,先人的豐功偉績將被銘記,他的精神也會得到傳承。”

  劉學宣説,墓園2011年修建完成後,每年都有許多臺灣學生在夏令營時來此地祭拜。

  祭祀完畢,劉家後人來到還未修復完工的劉銘傳故居,回憶兒時曾居住在此的時光。排行老五的嫡孫女劉學曦12歲前一直住在故居的小洋樓裏,她説:“洋樓是青琉璃窗,太陽照上去非常美麗,洋樓後是我們最愛玩耍的後花園,整個院子裏載滿了牡丹、桂花樹、廣玉蘭,真是令人懷念。”當年劉銘傳親手栽植的廣玉蘭,雖經百年滄桑,至今仍高大挺拔,如今廣玉蘭已成合肥市樹。

  由於故居破壞較大,修復進展緩慢,如今復建的故居基本保留當時的建築樣貌。曾為會客室的“九間廳”已修復完畢,採用的仍是當時所用的磚石建造。故居內還有兩棟樓仍待建設,一是劉銘傳及其後人一直居住的小洋樓,另一個則是鎮宅的“鋼叉樓”。

  據劉學宣介紹,今年是劉銘傳抗法復臺130週年,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將推動召開第四屆海峽兩岸劉銘傳學術研討會,並計劃將徽劇《劉銘傳》介紹給臺灣觀眾,“兩岸對於劉巡撫認可度都很高,我們作為後人也理應為兩岸的交流多做些事”,劉學宣説。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