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福建省政協特邀委員謝銘洋:設民間信仰交流載體對接兩岸交流

2015年03月30日 15:35:53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福建省政協特邀委員、漳州臺商謝銘洋在研討會上發言 鄒家驊 攝

  “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在促進兩岸關係方面發展起到特殊作用。”福建省政協特邀委員、漳州臺商謝銘洋於人民網福建頻道舉行的“兩岸交流與閩南文化”研討會上指出。

  此次研討會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動態》雜誌社、人民網福建頻道、福建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應邀出席的謝銘洋結合親身經歷,分享他作為“海峽和平使者”力推兩岸文化交流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

  促進兩岸大交流大發展,閩臺共同的民間信仰就像“潤滑劑”,可謂“官不通民通,民不通神通”。 謝銘洋認為,閩臺兩地民間共同信奉和膜拜的神祗很多,比較典型的如以“忠勇仁義”為其文化內涵的關帝,海上保護神媽祖,造福蒼生而深受到百姓愛戴的清水祖,行醫濟世、拯救黎庶、不問貴賤被譽為“神醫”的保生大帝以及以“救産護胎”著稱的臨水夫人等。此外,臺灣民眾普遍尊奉的觀音、關帝、土地公等,雖不原産于福建,但卻是從福建二傳到臺灣,並按福建的習俗祭祀的。

  “多年以來,臺灣媽祖宮廟多次向臺民意機構、執政團隊表達民意,籲請首先開放臺灣媽祖信眾直航湄洲進香。”謝銘洋就此認為,兩岸三通(臺灣海峽兩岸之間雙向的直接通郵、通商與通航)能最終實現,兩岸民間媽祖文化交流“功不可沒”。

  兩岸民間交流在聯絡兩岸民眾感情上也彰顯了巨大的能量,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緩和,臺灣地區的信徒紛紛前往福建朝聖謁祖,成為福建旅遊業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赴湄洲島朝聖媽祖的臺胞每年都達10多萬人次。

  “謁祖進香活動,反映了臺灣宗教信徒具有濃厚的正統觀,本質上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會昇華為對整個民族和祖國的認同。”謝銘洋説,謁祖進香活動還寄託著臺灣同胞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在客觀上發揮著維繫閩臺血濃于水的骨肉之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民間信仰具有覆蓋面廣、互通性強、粘合度強、影響力強的特點,對推進兩岸關係,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具有特殊意義。謝銘洋對加強民間信仰交流也提出建議:兩岸要從閩南地區入手,開展兩岸所有宮廟的全面對接,實現交流全覆蓋;在閩南地區設立民間信仰博物館或民間信仰博覽園,全面體現歷史、文化內涵。

  此外,加強民間信仰交流還要體現改革創新,比如建立准許成立董事會或理事會,引導成立基金會;鼓勵創辦養老護老事業;對兩岸民間信仰的交流活動適當支援等。

  謝銘洋,福建省政協特邀委員、漳州市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在對臺招商引資、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學術文化交流、社會公益、兩岸尋根謁祖等方面有顯著貢獻。近幾年來參與組織促進海峽兩岸青少年以“承傳統、求和平、促發展”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活動內容涉及閩南文化講座,體驗木偶、剪紙等閩南藝術,增進閩南文化的傳播和兩岸青少年的交往聯誼。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