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首屆海峽兩岸收藏文化藝術節泉州開幕

2014年09月26日 07:38:5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中新社泉州9月25日電 “首屆海峽兩岸收藏文化藝術節暨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鑒寶活動”25日在位於此間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幕。逾2000件民間藏品亮相收藏文化節,其中包括近80位臺胞所帶藏品。

  包括世界華人收藏家協會名譽主席、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主任王立軍,臺灣著名青銅器專家徐志誠等在內的6位海內外知名鑒寶專家現場鑒寶,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臺灣等地近800名收藏家前來交流、鑒寶。

  作為此次鑒寶活動的臺灣專家,徐志誠主攻青銅器,卻成為了場上“最冷清”的一位。他介紹,“南方的民間瓷器多、木頭多,而青銅器主要藏于河南河北一帶。不過很高興看到民間收藏家們的踴躍。”

  當問及兩岸收藏市場現狀時,徐志誠坦言,自己已經來大陸十幾年了,青銅器大都藏于大陸北方。“臺灣與大陸血濃于水,收藏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尋根,兩岸同一種文化,日常生活器皿以及文化信仰都相同,對藏品年代、作者的考究過程,就是共同淵源的尋找過程。”

  活動現場源源不斷涌進報名參加鑒寶的民眾。來自晉江的曾昆洛帶來了一組玉石作品《麥山青田八仙人物》。“專家告訴我這是今天看到的最有價值的藏品之一,最能代表我們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這個藏品是曾昆洛在上世紀60年代偶然從一個沒落的書香世家淘得的。

  歷經一個上午的鑒寶,王立軍很是興奮,“現場還真出現了‘寶貝’,康熙年間的琺瑯彩小杯、乾隆年間的青花梅瓶、清代的彌金佛像,這些對發掘民間珍藏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展示了祖先璀璨的文化。”

  鑒寶活動讓民間寶物出彩的同時,也讓一些贗品浮出水面。北京元青花俱樂部會長張慶玉遇到一個“收藏家”李先生。從事業餘收藏已18年的李先生,當天帶來了他手中的大部分藏品,可是經鑒寶專家鑒定,基本都是贗品。張慶玉表示,“民間收藏可以推廣中國的文化藝術,但是一定不要盲目。”

  由“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委員會主辦的此次鑒寶活動將持續到10月7日,屆時將評選出泉州“最具歷史文化特色10件、最具歷史文化影響力5件、最具歷史文化價值3件”類型作品。(廖靜)

[責任編輯:陳寧]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