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瑰寶從小傳承

2014年09月18日 16:39:28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裏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如何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圍繞這一話題,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記者採訪中發現,臺灣的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分為“朋友”和“遊戲”兩個單元,共8課,前者旨在教導孩子友善待人、融入群體的思想,後者則針對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天性“寓教于樂”,入選教材的文章多為生活化的簡易小品。

  臺北新生小學教務主任廖大炯介紹説,剛入學的孩子首先需要學習適應群體生活,儘管課本裏沒有多少古典文學內容,但傳統文化的教育實際上貫穿始終,班級會不定期開展相對淺顯易懂的“讀經”活動,學校與教師對推動傳統經典教學是不遺餘力的。

  臺北市民焦鈞説,臺灣的教材是“一綱多本”,即教育主管部門定大綱,民間出版社編印,學校自行選用。他女兒就讀的臺北實驗小學一年級就有專門的古典詩詞補充教材,還有一本“課外選讀”,其中收錄了一些中華傳統成語故事等。

  作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位於孔廟附近的大龍小學以傳統經典文化教學獨樹一幟。這裡的孩子每年都參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在儒學方面受到特殊的教育,他們一、二年級要學習《弟子規》,三、四年級要學習《三字經》,五、六年級要學習《論語》。

  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告訴記者,經典詩詞是人類文化瑰寶,傳承優秀的中華語言文學對培養人文素養非常重要。對此,臺灣家長多數非常認同,不少家庭讓小朋友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古詩。在臺灣,學習經典詩詞可説是蔚然成風。

  “重視中華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陳順和説,臺北市教育局在制定中小學教綱時,注重考慮中華文化經典的內容。學校教材與補充教材在選文上都會作適當安排,小學階段在識字基礎上循序安排誦讀《三字經》、儒家經典和古詩詞,中學階段則設置了一些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學分。

  敦化中學資深語文教師吳忠泰説,臺灣中學課程中都有關於《論語》、《孟子》、《史記》以及唐宋詩詞、散文等方面的內容。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則介紹説,臺灣中學語文科目包含語文和國學兩個範疇,傳承中華文化的教育理念貫穿其中。

  在語文教學方面,臺灣傳承中華經典曾歷經波折。據了解,1954年開始,臺灣高中課程就安排有必修科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選自《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將這一科目改為選修,這被認為是“臺獨”勢力推行“去中國化”教育的做法之一。陳水扁執政時期大力推動修改語文、歷史教科書,企圖割斷臺灣新一代的中華傳統文化臍帶,遭到臺灣各界有識之士和廣大學生家長的強烈詬病。

  民進黨執政8年間,臺教育主管部門主導修訂中小學課綱,有關語文教學的方案中把“國語文”、“中文”改稱“華語文”,把包括閩南話、客家話等在內的“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對於這一“去中國化”伎倆,臺灣學者、教育工作者及媒體紛紛提出批評。著名詩人余光中曾表示,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手段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勝中華文化傳承,因為“文化傳統才是永久的”。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面對臺灣文化教育界的強烈呼籲,于2012年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從選修改為必選。

  近年來,兩岸教育互動日趨頻繁,在語文教學領域也有了更多的交流、研討和相互學習借鑒。

  段心儀錶示,古典詩詞、散文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其精華部分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規範、審美情操的集中反映,有著突出的美育、德育功能,對文化基因的傳承、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退休後在臺北第一女子高中兼課的段心儀還擔任“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資源中心”的研發教師。她認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兩岸都應注重傳統經典教育,主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積極的能量。兩岸教育界應在中華文化傳統教學上加強合作、分享經驗。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