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探討交流合作:兩岸中醫藥專家聚首“藥王”孫思邈故鄉

2014年09月05日 08:00:1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西安9月4日電(記者楊一苗)臺北榮民總醫院是臺灣每天就診病患最多的醫院之一,在這家醫院傳統醫學部的走廊墻上,展示著《大醫精誠》的全文。這篇古代文獻論述了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醫者:不僅要有高超精湛的醫術,更需要高尚仁愛的醫德。

   《大醫精誠》選自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的著作之一《備急千金要方》,距今已有近1500年曆史。9月4日,在被人們敬稱為“藥王”的孫思邈的故鄉——陜西省銅川市,來自海峽兩岸的百餘名中醫藥界名家,對如何增進中醫藥領域的合作進行了交流。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説:“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

   中醫藥在臺灣的影響也源遠流長,許多民眾習慣去中醫那裏尋醫問藥,臺灣已舉辦過多屆中醫藥研討會,並先後邀請過數百位大陸中醫藥界學者參加。

   來自臺灣的全球孫思邈醫藥研究院執行院長宋和乾説,2009年,第一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論壇在臺灣舉行,這是第一次兩岸中醫藥界人士的大團聚。在隨後的幾年間,臺灣舉辦了多次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兩岸學術交流活動。

   2010年,《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正式簽署,雙方同意在中藥材品質安全保障措施、中醫藥診療方法研究、中醫藥學術研究等領域進行交流與合作。宋和乾説,目前兩岸在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從針灸、推拿的傳統學科,已發展到肥胖、醫學美容等新興學科。

   王國強説:“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兩岸民眾的共同財富,是密切聯繫兩岸同胞的重要紐帶。我們之間隔離了很多年,但有一樣東西是沒有隔斷和爭議的,那就是中醫藥。幾十年來兩岸一直在這方面進行溝通,互相認同,中醫藥是兩岸同根同源文化同脈的重要載體。”

   前不久,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所屬的北京廣安中醫門診部,內設了“臺胞健康服務北京中心”,為廣大的臺胞朋友建立了一個就醫的綠色通道,方便他們得到優質的中醫藥保健服務。

   國臺辦主任助理龍明彪説:“中醫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兩岸中醫藥同根同源,長期以來中醫藥界相互往來密切。”

   近年來,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和合作的深入,兩岸中醫藥領域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目前臺灣90%以上的中醫藥材原材料都來自大陸,兩岸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在將科技因素融入中醫藥領域進行了合作。

   臺灣陽明大學教授、著名中醫藥專家陳介甫對記者説:“兩岸中醫藥界有共同合作的良好基礎,我們還希望通過進一步深度合作,來穩定中藥材價格,同時解決中草藥中的農藥及重金屬殘留問題。”

   臺灣親民黨榮譽副主席鐘榮吉表示,臺灣很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和傳承,兩岸醫學屆人士應致力於把中醫藥作為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紐帶,共同將民族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馬一娜]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