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作家書寫滬臺《雙城故事》重溫兩岸文化淵源

2014年08月19日 07:35: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1949年以後的臺北,很上海;1987年以後的上海,很臺北。”可以説,從上海到臺北,文化跟隨著歷史的腳步來了一場華麗的平移,而這其中的細枝末節悉數被收錄進臺灣作家車守同與白中琪合著的《雙城故事》中。18日,兩岸作家齊聚上海書展,圍繞該書的出版重溫這次文化遷徙。

  《雙城故事》的兩位作者均與上海有著濃濃的情結,車守同直言寫作此書“與從小受到身邊長輩們經常談及上海有關”。另一位作者白中琪多年來精心收集當年從上海至臺北的船票、兩地往來的電報、信函、商業憑證等珍貴歷史資料,佐證了上海城市文脈早在上世紀隱入臺北的歷史對照。

  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以後,大致有1.6萬餘名上海精英來到臺灣,他們的舉手投足都對臺灣社會帶去深遠影響,“可以説1949年去到臺灣的都是非常精緻的上海文化,而由臺灣走出去的上海文化幾乎就是全世界對中國人的認知,”車守同説。

  行走于臺北的街頭,其實也能很輕易地發現與上海千絲萬縷的聯繫,大到商務運作、産業發展,小到米麵點心、鞋襪紐扣,無處不有上海的影子。“上海”一詞也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成為臺北人眼中“時尚”的代名詞。書中記載,成立於80多年前的上海功德林素食遷臺後,成為臺灣素食餐廳的鼻祖;司麥脫襯衫、三槍內衣、明星花露水、王開照相館、上海鉛筆廠、上海銀行等在滬耳熟能詳,在臺北也深耕發芽。上海的徐匯中學、復旦中學,在臺北也有同名學校,且擁有相同的校徽、校訓、校歌,原來是一脈相承。

  當天,臺灣曼都理髮的創始人、在滬臺商賴志郎也説起自己與上海的淵源。原來,在當時的臺灣理髮界,但凡與“上海”沾邊都是時尚的象徵,許多臺灣的理髮師傅也樂衷於到上海遷臺的理髮店如白玫瑰、紫羅蘭等學習技藝,這當中也包括賴志郎的父親,他用了上海話發音“客滿”的兩個字作為招牌,就是今天所見到的“曼都”。賴志郎説,2004年當第一家“曼都”在上海開業時,父親用飽含特殊感情的一句話形容自己興奮之情:“終於回到了這裡。”

  《雙城故事》一書中不乏這樣的故事,它以詳實的資料,多角度地解讀上海與臺北的關係,以及臺灣與大陸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淵源。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