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閩臺食緣:臺灣美食源在海西 流在海東

2014年07月29日 10:42:19  來源:東南網
字號:    

  民間流傳 閩臺小吃聯繫千絲萬縷

  蠔仔煎,是在閩臺兩地都家喻戶曉的小吃。今年海峽論壇期間在海滄舉辦的兩岸特色廟會上,蠔仔煎的攤位前都吸引著大批遊客。人們除了嘗鮮,也想借此看一看,臺灣蠔仔煎與閩南蠔仔煎有什麼淵源。

  彭一萬先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相傳鄭成功為驅趕荷蘭人領軍來到鹿港,因軍餉不夠便派人尋找當地食材充實軍糧。在海邊,鄭成功看見一位婦人擔著大筐的蠔仔,上前打聽才得知當地盛産此物,便讓士兵收購。士兵望著大堆蠔仔不知如何下手,鄭成功不慌不忙,讓士兵拿來一些剩下的地瓜粉,製成蠔仔煎。蠔仔煎的聞名帶動了鹿港這座小城的迅速發展,蠔仔美食甚至發展成一種文化,2014年的王功漁火節,上週末剛剛在彰化舉辦。

  類似的還有茯苓糕,傳説是與當年鄭成功退守臺灣抵抗清軍有關,因此也叫做“復明糕”。由此可見,除了史料記載外,在一些臺灣的民間傳説傳唱中,也能窺見閩臺飲食千絲萬縷的聯繫。“魚丸燕丸太平燕,男女老少吃不厭。肉粽薄餅擔仔面,街頭巷尾都可見。”在這首臺灣民謠裏,魚丸、燕丸、太平燕是福州小吃,而肉粽、薄餅、擔仔面則是閩南小吃。

  “三創”“三術” 打造臺灣美食新亮點

  在接受採訪時,彭一萬先生特別強調,臺灣美食雖是閩南美食的自然延伸,“源於海西”,但它最為閃光的地方,則更多體現在“流在海東”的部分。由於歷史上曾長期受日本統治,臺灣美食受到了日本料理的影響,後來也大量吸收了歐美、南洋等地的飲食特色。發展至今,色、香、味、形上都變得更加考究。

  彭一萬認為:“臺灣美食‘三創’結合,就是在創意和創新中實現了創業。”他以花生卷冰淇淋為例,花生卷的做法其實在閩南十分常見,但臺灣人懂得將屬於西方的冰淇淋融合其中,實現了中西合璧,最終贏得了市場。“烹飪首先是一種技術,臺灣美食在技術上賦予了藝術,並逐漸發展成一門學術。”在提出“三創”説之後,彭一萬還別出心裁地賦予了臺灣美食“三術”的説法。他説,臺灣能夠將餐飲上升到生活美學的高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從事烹飪人群文化水準較高,知識儲備豐富,眼界也更加開闊。

  彭一萬説,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飲食之魂,烹飪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當年臺灣傳承了福建美食,而如今不僅是烹飪技術本身,臺灣餐飲已經發展成為先進的“第四産業”。我們在知道臺灣美食“好呷”之外,也要清楚當中有多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