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黃埔記憶閃耀90年 校友及後代相聚廣州舊址

2014年07月29日 10:43: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6月18日,廣州黃埔長洲島,黃埔軍校舊址。

  6月18日,廣州黃埔長洲島,黃埔軍校舊址。

  臺灣退役上將、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文燮愉快得像個孩子。“到黃埔軍校舊址來緬懷前輩先烈是我的夢想。二三十年前,海峽水冷,這樣的夢想只能是心裏一遍遍的訴説,今天夙願終得以償!”

  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長洲島,黃埔軍校本部被夷為平地。1996年,按照“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復建,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如今每年接待觀眾和遊客120萬人次。

  對於黃埔人和黃埔後人而言,走進“陸軍軍官學校”,都有著朝聖之心。或睹物思人、或緬懷追憶,虔誠聆聽一所軍校的輝煌和傳奇,也認真思考著一種精神的使命和責任。

  記憶

  1924年創辦,時至今日,黃埔軍校走過了90年的光陰。6月18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第八屆黃埔論壇選在廣州舉辦,讓不少黃埔同學有時光倒流的欣喜。

  王文燮,跟黃埔的結緣就從廣州開始。1949年6月,當時還是流亡學生的他,從廣州的黃埔碼頭登船來到臺灣的澎湖。他在澎湖當兵,後考進陸軍軍官學校第25期。從此,“黃埔人”成為王文燮最喜歡的稱呼。

  林上元,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出生在黃埔軍校創辦的那一年。90歲高齡的老人動情地説:回顧90載的滄桑歲月,當年黃埔島上那激情澎湃的昂揚歌聲、戰火紛飛中的青春歲月……“黃埔軍校”這個不朽的名字,深深鐫刻進中國革命史,成為我們難以忘懷的共同記憶。

  黃埔記憶也流淌在後代對長輩的追憶中。

  198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北京成立,徐向前元帥擔任會長。徐向前之子徐小岩説:當時的黃埔軍校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我的父親也懷著報國救民的壯志從山西遠赴廣州報考黃埔。父親在晚年時仍清晰地記得孫中山先生在軍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從今天起,就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陞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鄭建邦講述了祖父鄭洞國將軍當年考入黃埔軍校的一段“秘辛”:借了盤纏,從湘西北大山輾轉千里來到黃埔,報名日期卻已經截止,心急的祖父只好頂冒他人之名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成為黃埔軍校史上或許是唯一的冒名頂替者。

  當下

  耄耋老人回望往昔崢嶸歲月,滿眼都是榮耀。這榮耀,不是世俗名利,而是民族大義。

  黃埔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以“愛國、革命”為核心的黃埔精神,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命運的抗日戰爭中,黃埔師生捨身奮戰在抗戰第一線,涌現出無數像左權、戴安瀾、謝晉元、趙一曼那樣的民族忠烈。鄭建邦説,祖父在晚年常常説,“他們才是最優秀的,我只是倖存者”。

  王文燮從臺灣帶來了1945年日本投降書複製精裝版,送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他説:“共同抗日不僅是兩岸黃埔人的共同記憶,也是兩岸增進認同的寶貴財富。歷史中有認同,如何尋找未來兩岸關係的正能量?增進深層次的認同是關鍵。這也是黃埔精神當下的歷史責任。”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琪表示,黃埔精神是海內外華人心中的一座豐碑。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裏的很多文物是黃埔同學和後人捐贈,舊址復建也是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黃埔同學的回憶。“黃埔成為廣東的重要歷史資源,我們將建立黃埔軍校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深入發掘黃埔軍校的歷史資源,打造黃埔軍校這一品牌,使其更好地成為聯繫海內外黃埔人的紐帶。”

  夢想

  在紀念黃埔軍校建校90週年座談會上,有近200名黃埔同學及其親屬出席。他們之間,互稱前輩、學長或是同學,即便素未謀面,一段關於黃埔軍校的共同記憶已然成就了他們之間難以割捨的親近和熟識。

  黃埔軍校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創辦。如今,黃埔精神在兩岸同樣延續。“今年臺灣的第83期‘黃埔生’畢業,繼承的仍然是黃埔軍校的歷史和親愛精神。後輩同學也已然為實現中山先生中國統一的理想而努力著。”王文燮如是説。

  “共同記憶共同夢想”是此次黃埔論壇的主題。論壇期間,談到黃埔精神的歷史責任時,大家説的最多的是“中國夢”。

  臺灣退役中將、臺海軍原副總司令沈方枰説:“簡單地説,中國夢就是國富民強。” 沈方枰剛參觀了北京平谷的挂甲峪,新農村的變化讓他感觸頗深。“這個村莊,30年前農民平均年收入只有200元人民幣,現在是3萬多元人民幣。大陸改革開放、兩岸改善關係,我們看到了什麼?30多年,中國人不打仗,就有了兩岸經濟的長足發展。兩岸關係和平永續發展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也是黃埔同學的歷史責任。”

  對於夢想,黃埔後代也有著同樣的執著。“中國人從沒有離實現中國夢這麼近過。但這看似不遠的一段路程,卻是荊棘密布、險象環生,更需要兩岸攜手圓夢。作為黃埔後代,我們為前輩們所擁有的光榮與夢想而自豪,也更願意為把先輩的光榮進一步發揚光大而竭盡全力。”鄭建邦説。(記者 李煒娜 文/圖)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