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情係桑梓 翰墨飄香——臺灣知名畫家高瀅和他的書畫藝術

2014年07月29日 10:45:5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4年4月中旬,祖籍安丘岔河子村的我國臺灣畫家高瀅,再次回到讓他魂牽夢繞的故鄉安丘,拿起手中的畫筆為家鄉父老揮毫潑墨,安丘這方熱土上,再一次飄起來自一位84歲臺灣遊子的翰墨氤氳。

  高瀅,字澄之,1931年3月生於山東省安丘市,18歲離鄉去臺,現遊藝于兩岸。歷任東亞藝術研究會會長,中國國畫研究院院士,臺灣世界藝術家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安丘高瀅書畫院榮譽院長,在臺被評為揮毫名家。其作品被香港、澳門地區及英、美、日、韓、加、德等國家的眾多公立單位及政商界收藏家喜愛及收藏。

  高瀅詩書畫歌皆精,尤其作品中牡丹玫瑰獨具一格。他的牡丹,雍容華貴,生機勃勃。在他看來,牡丹具有國花氣質,應該體現出它的泱泱氣度。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拘泥于傳統,二是師法自然,尋求個性。他戲稱自己的畫法“講情不講理”。一般專業畫家避用的大紅、嫩綠、鮮黃等“俗色”,經他熟練的筆法和巧妙的佈局,反而産生出令人驚艷的效果,將大度雍容的牡丹及青春嬌嫩的玫瑰,表達得繁茂鮮活、出凡脫俗。

  他在寫作牡丹和玫瑰時,刻意不在葉子上勾畫筋脈,這與一般畫家在點染葉片處於半幹的狀態下,以重色勾筋的做法大相徑庭。他在累積多年的創作及研究經驗後,發現不勾葉片筋脈不但不影響牡丹及玫瑰的真態,同時也無妨客觀物理的呈現,反而營造出一種舒展、俊逸的氣息。他這些勇於挑戰既定成法的個性,正是他能在傳統中突顯當代精神,並在書畫界形成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主要原因。

  真、草、隸、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中國書法講究的功夫,在高瀅創作的牡丹作品中最能得以體現,他筆下的牡丹嫩葉,以王羲之的行草寫之,突出一個“逸”字;牡丹老葉,則以顏魯公的楷體表現,突出一個“重”字;嫩枝用篆籀的筆法,老枝用隸書筆法,亦各取其用筆特點。書畫同源,這時書畫的結合,應該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濰坊安丘臺辦選自《今日安丘》 作者 趙男男)

[責任編輯:朱媛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