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作家共同完成長篇小説《原鄉》

2014年07月29日 10:47:38  來源:東南快報(福州)
字號:    

  海峽文藝出版社日前出版了由臺灣著名編劇、作家陳文貴和福建青年女作家葉子聯袂創作的長篇小説《原鄉》。據悉,這是第一部由兩岸作家共同完成的原創長篇小説,講述了從兩岸隔絕到臺灣當局開放探親那將近四十年的特殊年代,兩岸親人之間日夜思念、隔海相望的感人故事,使讀者體會前人種樹的艱辛,珍惜如今海峽兩岸和平交流的局面,極具現實意義。

  《原鄉》的故事從1949年國民黨潰退開始,那時,涌進臺灣的一百多萬老兵不知道,他們將背井離鄉近四十年;滯留香港的兩萬多老兵不知道,他們將淪為難民,既回不了大陸,也去不了臺灣;大陸一百多萬家庭當時也不知道,他們送走的親人,幾乎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阻隔了家鄉的血脈和音信的不是那灣海峽,而是無情的政治和無常的命運。

  怎樣表現老兵們對故鄉和親人刻骨的思念?小説非常藝術地用一連串的象徵物來附著老兵的情感。那是用老兵們各自的鄉音唱的同一齣戲—《四郎探母》;那是只因為上面有著家鄉的名字,就被像圖騰一樣供奉的“授田證”(雖然明知那田是臺灣當局給他們畫的一塊“餅”);那是舌尖上家鄉的味道—菜糊、饅頭、山西老陳醋……

  大陸有條“根”,臺灣有個“家”,臺灣的妻兒並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老兵們對與家鄉有關的一切近乎偏執的堅守,比如,用巨大的代價,從地痞手中贖回形同廢紙的“授田證”。但他們還是以深深的愛和包容,支援著老兵們。即使如此,老兵們也只能在屬於他們的圈子裏互相取暖,或是在無數個思鄉的不眠之夜獨自舔舐著歷史的創口:沒有離開過故鄉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原鄉。

  像一棵大樹,《原鄉》的主幹是臺灣大陸籍老兵和他們的家鄉親人、原配的故事。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董家強、傅友誠等在臺灣當局的嚴密監控和恐嚇下衝破重重阻力,付出血與淚的代價,終於令臺灣當局順應歷史潮流,開放兩岸探親,踏上了漫漫“歸鄉”路。

  電視劇《原鄉》的編劇,是臺灣著名作家陳文貴先生,他的作品《自古英雄出少年》、《包青天》、《小李飛刀》等曾風靡大陸。而小説《原鄉》,是由陳文貴先生和福建青年女作家葉子共同完成,融入了歷史的視角和女性的溫婉,從而使情節和人物都更加豐滿。

[責任編輯:朱媛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