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濃濃的兩岸董楊聯宗親情

2014年07月29日 10:50:39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漫步于泉州的古城街巷裏,不時會發現一些兼具歷史與文化的古建築,藏身於泉州舊館驛巷內的董楊大宗祠即為其一。作為董姓與楊姓的共同宗祠,董楊大宗祠是大陸目前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跡,也是海內外董楊聯宗的發祥地。

  董楊大宗祠正殿奉祀著董仲舒公、楊震公和董楊道賓公,東龕供奉太一真人,西龕供奉楊延昭元帥。殿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承襲明清閩南古建築風格,紅磚紅瓦紅屋檐。此外,其建築的磚瓦、木石料上多有浮雕,且精雕細琢,塑造形象栩栩如生,堪稱傳

  統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完美融合之一。

  今年10月底,第十七屆董楊童懇親大會在董楊大宗祠舉行,近千名海內外宗親齊聚一堂。泉州董楊聯誼會由楊孫岱先生創建,後來他定居菲律賓,成立了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上世紀80年代,在旅菲董楊僑領的推動下,臺灣全球董楊童宗親會、馬來西亞沙撈越董楊宗親會等聯誼會相繼成立。1995年,由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和臺灣全球董楊童宗親總會共同成立全球董楊童宗親懇親大會,一年舉辦一次,一直延續至今。

  “聯宗”是一種文化現象,“同姓聯宗”並

  不為奇,而“異姓聯宗”較為少見。董楊大宗祠原本是楊氏家廟,後來怎麼變成董楊宗祠?

  據《光緒重修舊館楊氏宗祠記》記載,泉州舊館驛楊姓在南宋時入閩,始祖世興公本姓董,去世後將兒子董君選託付給好友楊夢齡撫養。董君選以楊姓入仕,擔任潮陽縣尹。之後,其子孫楊道會、楊道賓連登進士。楊道賓的兒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復董姓,但未被批准,仍沿用楊氏繼嗣,這便有了“董楊氏”之稱。

  此外,董楊大宗祠還包含董童聯宗。據説,東漢時董氏先祖董仲穎慘遭禍害,其後裔為了避難,便改姓童。時過境遷,董童聯宗

  已“唐山過臺灣”。目前,在臺北板橋和基隆萬里一帶,分支于董姓的童氏為數不少。在今年懇親大會上,基隆萬里童氏家族的族老童涂伯介紹説,他們的渡臺童姓始祖叫童元生,在清嘉慶年間從福建漳州來到臺北板橋開基,後遷到基隆萬里,因此,板橋和萬里兩地的童氏,實際上就是一家人。

  董楊大宗祠始建於明天順年間,後宗祠幾易其主,逐漸衰敗。1999年,在全球董楊童宗親第五屆懇親會上,董楊族人提議將“楊氏宗祠”改為“董楊大宗祠”,重建宗祠。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港澳臺等地區的海內外宗親紛紛出力,籌集資金近300萬元。經過5年建設,董楊大宗祠終於落成,成為全球董楊宗親尋根謁祖的目的地。

  2001年,董楊大宗祠成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也是僑鄉名祠和姓氏譜牒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朱媛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