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德化——當下的可能”藝術展在廈門美術館舉辦

2014年07月29日 10:52:31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德化——當下的可能”藝術展日前在廈門美術館舉辦(你好臺灣網 圖)

  你好臺灣網廈門11月19日消息 (記者 雅萍) 由廈門美術展覽館、北京798時代空間主辦的“德化——當下的可能”瓷雕塑藝術展11月16日-25日在廈門藝術館揭幕。藝術展向海內外的數百名嘉賓展示了中國瓷雕塑藝術的獨特魅力。40多件展品均為“中國瓷都”德化的兩位雕塑藝術家:陳雲貴和蘇獻忠創作的精品。

  古往今來,陶瓷在藝術與文化領域已成為一種象徵,是華夏文明的瑰寶之一。福建省德化縣在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建縣,取名“德化”,有“以德化民”之意,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宋元時代,德化瓷大量銷往東南亞、中東地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之一。明代以生産白瓷馳名於世,瓷聖何朝宗首創的象牙白瓷轟動世界瓷壇,被稱為“中國白”。“中國陶瓷數白瓷,中國白瓷數德化”,以其作品為代表的德化瓷雕被譽為“國際瓷壇明珠”、“東方藝術珍品”,獲得“天下共寶之”的高度評價。

  參加“德化——當下的可能”藝術展的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各具特色。“仕女”是藝術家陳雲貴的代表作,正如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田世信評價的那樣:“從陳雲貴的這群“仕女”的氣韻神彩中可以看出他對中華民族、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深厚情感。單色的青瓷,避開了瓷器彩釉過於世俗和讓人眼花繚亂的弊病,獨顯出一種雕塑感和優雅造型,給人帶來巨大魔力。蘇獻忠的代表作《衾》令人驚嘆的是他對衣紋和女性之手細膩的雕塑。對於女性手的表現技巧,這是德化人創造並歷經數百年、世代相傳的觀音手的捏塑技巧的再現,包括衣紋和縱橫交錯,折疊翻轉等等技巧,也都體現出這位德化人對傳統技藝的繼承與發展。

  據了解,福建省德化縣現已相繼獲得“中國瓷都”、“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陶瓷文化歷史名城”和“中國文化旅遊大縣”、“全國文明縣城”等稱號。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德化白瓷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2012年10月,伴隨《中國陶瓷—德化窯瓷器》特種郵票的成功發行,德化窯瓷器也登了國家名片。

[責任編輯:朱媛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