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專家獻策馬尾船政文化:有生活“人”才會來

2014年07月29日 10:53: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福建船政文化城要有生命力,就要更貼近生活”,福州大學陽光學院船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秉安9日在福州如是説。

  第二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産業研討會當天在福州大學舉辦。海峽兩岸50位專家學者與業界人士圍繞文創産業理論與實踐、船政文化與創意産業發展等主題進行研討。

  今年啟動的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方案規劃,成為2013年福建省文化産業十大重點項目。與會專家表示,船政文化開發應注重與文創産業相融合,滲透到普通民眾生活中,才能作為馬尾獨特區域文化,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繁榮的有機結合。

  臺灣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李福斯以臺灣李宅古跡的保護實例説,臺灣對史跡文化的治理及創意,重在貼近地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瀘州李宅設有嬰兒抓周儀式,這正是普通人的生活,有史跡、有故事、更有體驗,人才會來”。

  “不能做成北京798那樣的藝術家的文化”,王秉安表示,“借鑒臺灣瀘州李宅類型的生活文創,才能形成在地元素,形成馬尾獨特的區域文化産業。”

  “福州船政文化如開發旅遊産品,不能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以文創手法包裝轉化,産值才會更大。”臺灣亞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臺灣鄉村旅遊協會理事長鄭健雄9日在福州表示,“船政文化是福州馬尾最大的在地元素,而臺灣文創起步早,發展成熟,兩岸攜手一定前景可觀。”

  王秉安説,船政文化進軍文創産業可整合臺灣的特點和經驗,“大陸強調文創産業的社會經濟價值,臺灣更注重生活文創,這樣互補空間大,對船政文化發展保護來説也是機遇”。

  福建媒體人劉琳研究馬尾船政多年。她介紹説,馬尾船政人于1878年在臺開發的苗栗油井是亞洲第一口油井,當年修的吊橋不但還在,而且有博物館完整展示這段歷史,“臺灣對史跡文化的尊重和保護令人印象深刻,這或可為大陸船政文化保護以資借鑒”。 (林春茵)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