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教育專家建言閩臺高齡教育合作

2014年07月29日 10:58: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老年期是人生中變化較大的時期,加上全球化、知識化及後現代化的衝擊,早期學習的技能已經無法滿足老年時期的生活需求。因此老年人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才能順利完成高齡期的發展任務。”日前,來閩參加兩岸“終身學習大講堂”活動的臺灣教育學者黃富順,對發展高齡教育深有感觸。

  擔任臺灣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的黃富順表示,近年來臺灣人口快速老化,2003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9.24%,至2013年5月,這一比例上升到11.29%,臺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為應對這一趨勢,2007年臺“老人福利法”作出修改,由教育機關主管老人教育、老人服務所需人才的培育和監督等事項,將終身教育從原來的福利機關中剝離出來。“這不僅是主管部門的變化,更體現觀念變化,高齡教育不是福利,而是一種需求。”

  2005年,我省在大陸正式頒布第一部終身教育地方法規《福建省終身教育促進條例》,這被視為福建與臺灣教育交流“兩岸合作,先行先試”的一個典型成果。去年底,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確保比全國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省全民終身教育促進會在今年初啟動了“閩臺共建小康社會(鄉鎮)示範點”項目。“小康不僅是物質滿足,而且要擁有與物質相適應的精神狀態,通過終身學習來獲得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的不斷提升,才能實現真正的小康。”黃富順對此認為,閩臺在推進社區大學建設、構建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等方面,已經有了較好基礎,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黃富順介紹了臺灣的一些經驗做法。目前全臺有271個面向老年人的樂齡學習中心,至2012年底參與學員超過122萬人次。中心開設的課程包括政策宣導、基礎生活、興趣休閒、貢獻服務等。由於少子化現象嚴重,一些中小學空置校舍成為高齡教育的場所,部分大學也將高校的教育資源開放給有更多學習需求的老人們。教育部門還鼓勵公私立大學設置樂齡大學,每個班級可以獲得32萬至40萬元新台幣的補助。(本報記者鄭璜 劉深魁 實習生 陳毅星)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