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汶川五週年 石棉民族中學:跨越海峽兩岸的牽掛

2014年07月29日 10:59: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從教學樓穿過“風雨長廊”便是學生的宿舍樓。教學樓外墻均以紅色為基調,教室門上黃、黑、紅色方塊裝飾搭配以及學生宿舍“碉樓多窗式”的設計,洋溢著藏彝文化元素。

  在地處四川省西南內陸的小縣城石棉,人們很難相信會有這樣一所兼具現代和民族建築風格的中學。而更少為人知的是,從2008年的“512”到今年的“420”,大渡河畔這所西南內陸學校,承載著跨越海峽兩岸的牽掛。

  石棉縣處在從漢族主要聚居區向藏彝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過渡地帶。石棉縣民族中學是雅安市唯一以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初級中學。

  在“512”汶川地震中,這所民族中學遭受重大創傷。教學樓樓板裂口錯位、橫樑迸裂,宿舍食堂等傷痕纍纍,均被相關部門鑒定為D級危房,已無法正常使用。現在全新的石棉縣民族中學是汶川地震後,通過臺辦系統爭取到臺灣同胞捐資2773.91萬元人民幣修建的。學校的規劃設計得到了“臺灣支援四川災後重建行動聯盟”的鼎力相助。學校規劃由臺灣大學城鄉建設院院長、知名建築專家夏鑄九先生指導,建築師呂欽文設計並全程指導。

  “臺灣同胞得知消息後,于2008年5月底表示願意捐建學校。2009年3月實地考察、設計,7月動工,2011年9月新學校投入使用。”民族中學校長張文才告訴記者。他説,非常感謝臺灣同胞,給我們建造了一所溫馨、安全、美麗、獨具人性化特點的民族學校。

  學校九年級藏族學生殷艷月説,“我家在離學校30多裏遠的大山裏,只能每週末回家一次。但每次回宿舍看到我們民族特有的藏式碉樓,都讓我感到家的氣息。”

  石棉民族中學主要是面向全縣10個民族鄉招生。災後重建後,學校現有教學班18個,學生950人,藏、彝等少數民族學生約佔61%。重建後學校的設備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擁有功能完善的音樂室、美術室、微機室、圖書室,寬敞平整的塑膠運動場,設備齊全的寢室和食堂。

  九年級彝族學生小強的家在涼山州冕寧縣,家境貧寒的他從小就隨爺爺生活,但成績優異。在最近的一次全年級測試中,他獲得全年級第一名。

  “我們寢室的同學到現在還懷著興奮的心情,經常在夜間談起我們美麗的新校園,聊我們在學校充滿陽光的和諧生活。”小強還對記者説,“我將來也想做一名記者,把我們美好的生活故事向更多人傳播……”

  “老師都是用多媒體為我們上課,我現在學會了很多藏族舞蹈,不同民族的同學朝夕相處,互敬互助,懂得很多藏彝民族的文化風俗……”一個個稚嫩的聲音從學校保存的影像資料裏傳出。

  2012年11月,石棉縣教育局局長漆青平把五年來民族學校同學們生活學習的情況通過圖片和影像傳遞到臺灣同胞眼前,臺灣同胞對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現狀感到滿意和欣慰。

  今年“420”蘆山地震後,臺灣建築師呂欽文第一時間給漆青平發來郵件詢問學校和師生情況,當得知民族中學在地震中絲毫無損、師生全部平安的消息後,呂欽文感到了踏實和放心。

  目前,石棉縣已把民族中學正式作為展示當地民族文化的一張名片對外推廣。學校正強力推進少數民族人才教育開發基地、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少數民族體育傳承中心建設,計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創建特色民族中學。

  作者 劉剛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