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讓朱子文化輝耀民族復興時代的星空(圖)

2014年07月29日 11:03:36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讓朱子文化輝耀民族復興時代的星空

  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孔子與朱子是一脈相連的兩座巍巍高峰。孔子作為儒學的創始人,其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朱熹承前啟後,把孔子學説上升到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形態,開創了儒學的新天地。朱子建立的後孔子主義(朱子理學),“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朱子理學既是八百年間統治中國社會的官方學説、主流思想,同時又是中國人的道德規範和人格標準,康熙讚其“集大成而續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於是“家孔孟而戶程朱”。當年田中角榮訪華時,毛澤東把朱子的《楚辭集注》作為國寶贈送與他。2012年4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福建時説:風景優美的武夷山是“雙世遺”,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是朱子理學的搖籃。無獨有偶,同日臺灣政要馬英九率文武官員在臺北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認為來自閩粵的臺灣人本是中原“河洛人”,臺灣的文化思想是由朱熹“閩學”,經鄭成功、陳永華來臺開科舉、設學校而廣為流傳的。

  福建是朱子理學的發祥地,閩北更是與之有著不解之緣。著名哲學家蔡尚思教授説過,“在中國文化史上,閩北文化史上,朱熹都佔了第一位。福建被稱為‘海濱鄒魯’‘理學名邦’都是與朱熹分不開的”。所謂“閩學”,其核心就是朱子理學。閩北是朱子家族入閩的第一站,也是朱熹誕生、成長、成就和終老的地方。朱子一生七十一載,除了在外為官九年,其他時間大都在閩北度過。朱子孕育于政和,出生於尤溪,成長于建甌與武夷山,終老于建陽。朱子的著述大部分在閩北完成。他在閩北就讀、講學的書院有十幾所,親手創辦了“含泉精舍”“雲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滄州精舍”(御書考亭書院)等四所書院,為中華文化薪火傳承培養了大批人才。可以説,中國思想文化歷史選擇了朱熹,而朱熹選擇了閩北,選擇了武夷山。有大家詩云,“東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有名人撰聯,“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勝;孔孟後千五百餘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武夷山造就了朱熹,朱熹成就了武夷山。1999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産委員會將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名錄。武夷山文化遺産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其核心是朱子理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武夷山文化遺産説,“武夷山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世紀的極其美妙的景觀,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於西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西元11世紀産生的後孔子主義(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武夷山是後孔子主義(朱子理學)的搖籃,作為一種學説,後孔子主義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佔據統治地位曾達很多世紀,並在哲學和政治方面影響了世界。”

  作為朱子故里的南平市各級政協,秉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把弘揚朱子理學的真諦作為建設“文化政協”的首要課題,發揮職能作用,協助黨委、政府致力於保護、挖掘、研究、弘揚。修復重建了“武夷精舍”“紫陽樓”“興賢書院”“建甌孔廟”“艮泉井”“建陽考亭書院”“政和雲根書院”等;修繕保護了朱熹與其父母、祖父母及其老師李侗的墓地,朱子墓在2006年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其成長地武夫鎮在2010年列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立了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宋明理學研究中心、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等學術機構和社會團體;舉辦“朱子文化進課堂”活動,武夷山朱子學校開設“傳承朱子文化”課題;“朱子家訓”吟咏、朱子歌曲演唱蔚然成風,朱子生平的電影《武夷棹歌》拍攝成功並投入院線發行;加強與世界朱氏聯合會,朱氏宗親組織的聯繫,先後召開數十場在海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性朱子學術思想研討會和“高峰論壇”。更為可貴的是,弘揚朱子文化得到臺灣政要、專家和民間方方面面的認同,兩岸朱子文化交流活動十分熱躍。臺灣組團參加了南平市政府與國家社科院哲學所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三屆“朱子文化節”;兩岸聯合主辦的之子之路研習營已堅持了五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子300多人,到閩北遊學,重走“朱子之路”;在朱熹誕辰880週年之際,市政協委員向全國政協遞交提案,促成兩岸各發行兩枚朱子紀念郵票,大陸發行的榮獲第31屆全國最佳郵票;雙月刊《朱子文化》進入臺灣,被當地著名高校、圖書館和朱氏宗親閱覽收藏;從第二節海峽論壇開始,南平與臺灣朱氏文教基金會、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等共同舉辦朱子文化交流活動,群賢畢至、氣氛熱烈。

  與時代的需要和朱子理學本身的普世價值相比,弘揚朱子文化還是任重道遠。“為天地立心,為生命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要真正讓朱子文化,輝耀在中華民族復興時代的星空。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