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女大學生隻身闖大陸

2014年07月29日 11:03:4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與大陸小旅友路遇

  本文作者在張家界留影

  “你念新聞系的為什麼要跑去北京交換?”

  “大陸的資訊非常封閉,你是不是頭殼壞掉才去大陸讀書?”

  “有些大陸人很沒水準,而且那邊空氣很臟,你去北京一定會很辛苦。”

  1

  3個小時後飛機即將起飛,6個半小時後我即將返回久違的故鄉──臺灣。

  “看這邊,一、二、三,笑!”相機裏的視窗方框凝結了離別前的歡樂,揮手和學院裏的朋友一一道別後,我快步跑回宿舍,趕著和下一波朋友合影紀念。穿梭在諾大的校園裏,記憶隨著景物快速倒轉,最後,定格在去年2月中一個寒氣逼人的午後,我以交換生的身份踏入北京。

  “你念新聞系的為什麼要跑去北京交換?”“大陸的資訊非常封閉,你是不是頭殼壞掉才去大陸讀書?”“有些大陸人很沒水準,而且那邊空氣很臟,你去北京一定會很辛苦。”

  種種對大陸的負面評價,從學校公佈交換生錄取名單後便不絕於耳。我並非天真得以為出去交換就是盡情玩樂,相反的,我選擇大陸做為青年壯遊的起點,不僅將北京視為臺灣躍上國際舞臺的重要支柱,更嚮往許多歷史與人文的投射。與其一味接收媒體和網路發佈的各種聳人消息,還不如親身走一遭,以青年的視角了解兩岸關係。在我眼中,1949前後的歷史糾葛,對於90後的我太遙遠,卸下上一輩的沉重包袱,我要用自己的行動,重新認識大陸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2

  身為交換學生,我把握各種融入當地生活的機會,不僅三餐隨著繫上同學週游各家食堂,課餘時間更積極投入活動。

  “你是念新聞系的,攝影能力應該還行吧?今晚要不要來參加我們學生自己主辦的人文沙龍?順便幫我們拍些照片吧。”剛爬完長城回到學校後,便接到社會學院的師弟資訊。

  “當然沒問題,那是什麼樣的活動呀?”我爽快回應。

  “這個人文沙龍是由系裏同學自己籌組的,主辦人在去年曾經到臺灣的清大交換,回來後便對臺灣的公益講座傾心不已,也想在學校搞一個學生沙龍,我們想談大陸學生真正該關注的話題,讓同學沒有束縛地公開辯論、發言。”師弟的眼中迸發出熱情光彩,我在他身上看見大陸青年對社會的關懷方式。

  當晚是人文沙龍的第一次試辦,7點不到,小小的咖啡廳就吸引了60余位校內外的人士。端詳著臺前的主辦人,不過就是個19歲的女娃兒,有什麼能力讓其他人買單?

  眨著一雙大眼睛,矮了我一頭的主辦人甜甜地笑道:“生活在校園裏,我們幾乎一切都是由學校一手操辦,每天必須修規定的學分、考應考的試,在校園裏名人的講座大多也是通過‘走進傳媒’這個奇怪的中間渠道來展開,誰來不來都不是學生説了算。但在沙龍裏,每個討論者都有來去的自由、選擇説話或沉默的自由,談論內容全仗著你對問題的好惡以及關切程度,沒有絕對的正確以及唯一的真理,卻有協商的空間以及自發達成的共識。”

  聽著她侃侃而談,我由衷欽佩著她的勇氣與遠見,後來我主動成為他們工作的一員,從宣傳、搬運工到攝影師。這種非營利的學生組織,若非有強大的向心力與目的導向,很難延續下去,我原先評估舉辦個一兩場可能就鳴金收兵,沒想到他們一次辦得比一次好,居然在我回臺灣之前,還邀請到臺灣知名人物──張鐵志擔任主講者,談論“小清新與小憤怒”的社會意識,在校園引起不小轟動。

  3

  浸淫在校園裏可以激蕩出源源不絕的知識火花,然而走出校園後,可以磨練膽識,更能體驗大陸的各種樣貌。去年5月底,我隻身前往湖南。然而,在飛機抵達長沙的黃花機場後,檢查托運的背包時,赫然發現暗袋裏的300塊人民幣不翼而飛,當下腳底泛起陣陣涼意,第一次獨自在大陸旅行,我究竟該向長沙機場報案?還是忍氣改變行程、利用僅剩的資金展開旅行?

  思量一分鐘後,我背起行囊大步走向接駁客運,決定忘掉這件事情,就當作繳了300塊學費,讓我體會旅行會碰上的各種突發狀況吧。

  離開張家界後,我隻身前往沈從文的故居──鳳凰古城。我拿著數位單眼(相機)隨興拍攝吊腳樓與鳳凰風情,忽然一聲“臺妹,你怎麼也在這裡?”回頭一望,竟是在張家界結識的復旦大學高材生,我們兩人一陣寒暄後,決定再一同走一段路,這一次我們想要隨著苗族人一同去“趕集”。

  好不容易抵達當天舉行的“阿拉營”趕集地點,我和復旦男孩不禁為苗族人傳統服飾深深吸引住,但也觀察到經濟發展對當地文化的衝擊,很多苗寨文化已經無法再延續下去,只能轉為商業化的一種營利模式。對我而言,那些重制的苗寨村落並無法營造出真實少數民族的生活情景,只是一個表演舞臺,讓觀光客遊歷罷了。

  在鳳凰古城的最後一個夜晚,我和復旦男孩一路從兩岸文學聊到電影,再從電影聊到攝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男孩非常具有反思能力。他坦言“文革”10年對大陸的傷害非常大,很多歷史文化難以復原,感謝臺灣在這段期間的各項建設,為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延續環境。

  不談統獨、不論政治,我和復旦男孩就個人的生活經驗,討論出未來兩岸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幾個小時後我們又要分道揚鑣,但氣氛一點都不感傷,因為我們堅信下一次見面的時候,倆人肯定會為兩岸合作創造更多契機。

  4

  “喀嚓!”相機快門聲截斷我早已飄遠的思緒,突如其來一個大擁抱,將我拉回現實。“一定要好好保重,也要常上人人網和QQ,我們會趕快存錢去臺灣自由行,不要忘記我們唷!”北京首都機場,道別的聲響此起彼落,望著一群來送行的大陸好友,我忍不住紅了眼眶。

  137個交換生的日子,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我的足跡橫跨大陸的七大城市,結交百餘位朋友,投身十幾場公益講座與活動,更常受邀發表對兩岸交流的看法與期許。揚起一抹微笑,我回應道:“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現在就讓我們各自回本位好好守護家園吧,下次見面就是我們合作的時候了!”

  轉身走進海關,淚珠一滴滴落下,這趟旅程讓我親身勾勒出一幅最貼近現實、夾雜著萬般情緒卻仍舊壯麗美好的大陸地圖。

  (作者係臺灣輔仁大學學生、《商業週刊》實習記者)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