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大陸人看臺灣:與臺灣畫家深度交流零距離

2014年07月29日 11:04: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旺報》6日刊載投稿文章指出,對一個願意深度交流的文化人來説,兩岸的距離就是“零”距離。文章作者指出,臺灣藝術家關蘭抱著致力於兩岸文化藝術深度交流的心願,和對釉下五彩獨特魅力的喜愛,來到陌生又孤單的大陸,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文章摘編如下:

  兩岸有多遠?對一個願意深度交流的文化人來説是“零”距離。不了解,是因為沒有交流;了解不透,是因為沒有深度交流。關蘭,一個生在香港,長在臺灣的藝術家,隻身深入大陸湖南瓷城1年多,創作出了許多令人神往讚嘆的作品。只是令人有一絲困惑:是什麼促使她放下安逸習慣的環境,來到這個陌生又孤單的地方?

  初冬的一個午後,與關蘭相約在湖南醴陵的創作室內,聽她談藝術 ,看她當場作畫。漸漸明白:是致力於兩岸文化藝術深度交流的心願 ,是釉下五彩的獨特魅力。

  隔山畫藝 一脈相承

  關蘭上世紀50年代生於香港,父親關保民是隔山畫派的重要傳承人 ,能書擅畫並工詩,被稱為香港畫壇“三絕牡丹王”。

  關蘭自小跟著父親習畫,19歲時負笈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打下了堅實的美學基礎。早年,父女倆在臺灣、香港開過不少聯展,其導師林玉山曾這樣評價關蘭,“所學除于師大外,多得自家傳,且似有勝藍之概。”

  關蘭畢業後先是執教,上世紀80年代,她在臺北創辦了隔山畫館,該畫館從理念上完全不同於其他的臺灣畫廊,它率先溝通兩岸的文化資訊。

  2000年以後,關蘭在上海主持成立了海上山藝術中心,舉辦了《新境心鏡──海峽兩岸水墨藝術家聯展》、《上海世博會523兩岸交流畫展》等一系列展覽,當之無愧地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多年從事兩岸交流和舉辦展覽,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積澱與養成,開拓了她獨到的眼界和寬闊的視野,投射到釉下五彩瓷的創作上,絢麗多姿,與眾不同。

  瓷繪天地 創意無限

  在醴陵金煌瓷藝的頂樓,關蘭有一間獨立的創作室。創作室不大,也很簡單,但充溢著濃烈的藝術氣息。地上、桌上、架上都擺放著各種瓷瓶,有成品、半成品,也有素胚,器形各異,讓人目不暇接。關蘭穿上方便工作的大圍兜,正在那一堆瓶瓶罐罐中忙活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浸泡成長的關蘭,溫婉爾雅,柔聲曼語,春風拂人。操著一口略帶港味的普通話,關蘭款款道來:“去年我偶然來到長沙,偶然接 觸到釉下五彩瓷,就與釉下五彩瓷一見鍾情。瓷繪藝術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讓我越畫越愛,越畫越放不下。”

  早年,她就隨父親接觸過藝術瓷繪,也多次去過臺灣的陶瓷中心鶯歌市,對陶瓷可謂並不陌生。但當關蘭接觸到醴陵的釉下五彩瓷時, 立即被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薄如紙的瓷質所吸引,於是放下手頭所有工作,前來醴陵深入了解。

  在金煌創作的一年多時間內,關蘭完美地解決了兩個問題:顏色與溫度的掌控,畫面與器形的結合,當然,這個過程絕非坦途,充滿了探索的艱辛。

  釉下五彩工藝是顏料覆蓋在釉下于攝氏1370度燒制而成,複雜的高溫化學反應會使顏料發生變化,而偏離作者的最初設想。不同的顏料 ,其發色力度與滲透性又往往不同。關蘭通過上百次的反覆琢磨,終於過了工藝關,熟練掌握了各種顏料的發色特性,尤其對常人難以駕馭的粉紅、土黃、紫色等,更使其作品魅力獨具。

  瓷器是立體的,不同於平面宣紙,所以在畫面結構上,區別很大。 如何使畫面適合於器形結構,歷來是陶瓷藝術家所探討的重要課題。 因為是“半路出家”,也沒有在大陸成長,所以她沒有諸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反而能突破藩籬,無拘無束,率性本真,自成一派。

  關蘭的造型能力非常強,藝術感悟超群,加上隔山畫風又與醴陵瓷 質的細緻潔白非常相契合,所以任何器形,再平凡普通,只要到了關蘭手裏,經她構圖描畫,立馬流光溢彩,器形與畫面、色彩都異常完美和諧。

  她的作品題材廣泛,兼工帶寫,構圖疏闊有致,動靜相和,放中有細,筆下的遊魚、蝴蝶、秋蟲栩栩如生、造型精準,菊花、淩霄、牡 丹等花卉艷而不俗,嬌而不媚,與釉下五彩的溫潤水靈相得益彰,堪稱藝術精品。最令人叫絕的是,關蘭總會配上幾句精妙的題款詩,更將畫中的意境悠然烘托,總能觸動人的心緒。舉個例子:許多畫魚題字都是魚樂圖,但關蘭在她的桃花鯉魚瓶卻題詩:遊魚逐浪感浮沉, 興替人生閱古今,何似溪山詩隱去,桃花流水伴清吟。

  深厚的家學,紮實的功底,超凡的藝術創造力,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以及數十年創作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沉澱,都如同在地殼中奔騰不息的岩漿,碰到釉下五彩,噴薄而出,光芒萬丈。

  毋庸諱言,現在大多數的交流都會停留在表面,譬如現場作作畫, 辦辦展,進行學術研討等,而關蘭是不一樣的。她深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索性在醴陵賃屋而居,真真切切地一頭扎了進來,鍥而不捨地鑽研。她經常長時間地待在制陶工作間,觀摩學習,並與醴陵的陳揚龍、孫新水等國家級大師交流,從中受益頗多。而她的技法與創新 ,也給傳統的釉下五彩以新的啟迪,帶來了一些探索和改變。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兩岸文化深度交流。

  放下浮誇 深度交流

  著名陶瓷專家、大陸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田申如是評價: “關蘭給醴陵藝術瓷開創了一種新貌,在她身上體現出臺灣藝術家的 嚴謹工作態度和卓越的藝術創造力,無愧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典範。”

  隨著創作的深入,這種交流在進一步的發芽、開花。10月,“關保民百歲詩畫展暨關蘭釉下五彩瓷繪展”在香港舉辦, 盛況空前。香港藝術界尤其對關蘭的釉下五彩瓷藝術高度關注,好評如潮。

  在11月4日剛剛結束的第16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關蘭的作品大受歡迎,不僅現場就全部售出,而且有機構邀請她到上海辦專展、開研討會。

  關蘭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將隔山一脈的畫藝,尤其是父親自創 的一些家傳技法發揚光大,讓臺灣與大陸的藝術更好地交流與融和, 將釉下五彩藝術推介到臺灣去。“臺灣的藝術之根在大陸,越深入, 收穫越大。”現在,她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創作載體──釉下五彩瓷, 她這樣深情的投入,定能開創出一片藝術瓷繪新篇章。

  期待關蘭,期待她將帶給我們的更大的驚喜。

  (楊丹 《湖南日報》文化副刊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