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迎世博錦州臺灣名家書畫及民間藝術作品展側記

2014年07月29日 11:05:1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開幕式現場。(圖片來源:錦州市臺辦)

  台灣網12月11日錦州消息 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造就了海峽兩岸書畫藝術界無數的名家大家;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讓海峽兩岸人民的心始終緊緊相連。日前,由遼寧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錦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承辦,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錦州海峽兩岸促進會協辦的錦州臺灣名家書畫及民間藝術作品展在市博物館盛大開幕。

  在展覽會現場記者看到,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古雅繁拙的篆隸、端莊雍容的楷書,也有蒼勁老辣的行草。國畫以山水花鳥為主,風格多樣,功底深厚,繼承傳統又多有創新。這些書畫作品表達了華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兩岸人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採訪中,海峽兩岸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錦州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寶生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表達錦州市藝術家對臺灣人民的深情厚誼,錦州一些書畫家和民間藝術家們專門為這次展覽趕制了新的作品。

  採訪中,張寶生指著一副上面寫著“兩岸同根情 中華一家親”的對聯和一幅鐫刻作品給記者看,他説這是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高洪玉的作品,也是高洪玉為本次展覽專門創作的新作品。還有錦州市著名書法家金又學撰寫的一首氣勢磅薄的詩——“兩岸一家華夏根,同宗同祖龍子孫。千流百轉終歸海,雪化冰消萬古春。”這些作品,無不寄託了錦州市書畫家對臺灣人民的深情厚誼。

  在展覽會現場,書畫名家、大師們現場揮毫潑墨,切磋技藝,是本次展覽的一個亮點。臺灣客人對錦州市書畫家的作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並在一些書畫作品前合影留念。

  臺灣文皇磁場藝術協會事務長簡正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顯得十分興奮,他説,這次他帶來的作品是臺灣新風格流派中的一種,這種派別跳脫傳統的技法,一幅畫在30分鐘內畫完,被他們稱為“快墨山水”。他説這次展覽,他收穫頗多,他不僅感受到了錦州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也領略到了這座城市濃厚的文化氛圍。錦州的這些藝術家值得他們學習,回去後,他要針對自己欠缺的部分,加強學習,爭取明年在錦州世博園上一展風采。

  在本次展覽中,錦州市的民間藝術家紛紛亮出絕活,可謂是出盡了風頭。秦曉玲展出了自己的布藝浮雕——生命樹,這幅作品是秦曉玲用紅色的棉布製作成半浮雕的大樹根及枝幹,茂盛的樹枝下面,是玉制的飛翔的小鳥。紅色代表生命、活力;樹,紮根牢固,根、幹、枝不斷生長,生生相惜,一幅蒸蒸日上、生機勃勃的畫面,同時這幅作品也帶有“兩岸同根”的意蘊。

  在展覽現場“面人”張彬不僅展覽出了四十余件面人作品,還特意支起了小箱子,操起家什,穿上傳統服裝,現場為來賓表演絕活——捏面人。只見紅、綠、黃、白、黑等各色麵糰,被張彬隨手一掰,再進行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等多種捏塑手法,然後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一個活靈活現的“姜太公”就這麼成型了。周圍的臺灣客人連連發出嘖嘖稱讚聲,他們説,很多年沒見過這種民間手藝了,今天真是開眼界了。

  “兩岸同根,筆墨寄情”是這次作品展的主題,錦州市根雕藝術愛好者徐紅兵則利用這個大好機會,把自己的“家底兒”一一展示出來。在本次展覽中,他共展出十余件根藝作品,這些作品秉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充滿了藝術張力,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此外,還有電烙、錫雕等,都讓臺灣客人領略到了錦州民間藝術的魅力。(台灣網、錦州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