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詩劇《鄉愁》成功首演 福建永春巧打名人牌

2014年07月29日 11:05:23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11月27日晚,泉州梨園古典劇院。隨著《鄉愁》詩篇的拉開,在全場90分鐘的時間裏,在場的嘉賓、觀眾一直被其中所表達出來的深切鄉愁所感染……由永春縣編排、推出的交響詩劇《鄉愁》成功首演,受到觀眾好評。

  臺灣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祖籍是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余光中1950年到臺灣,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被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文”,其人其詩已成為海峽情緣的文化意象。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破冰,2003年9月,余光中偕夫人一起回祖籍地永春故里,這是余光中晚年後第一次“原鄉行”。2004年,余光中欣然擔任泉州參評“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薦人,向海內外賓客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去年,老詩人還專程回到家鄉,參加由其祖父余東友等發起創辦的洋上小學的百年校慶,併為祖厝提筆留詩。 

  近年來,永春縣著力打造文化生態旅遊品牌。充分挖掘永春白鶴拳、佛手茶以及紙織畫等地方特色文化,並在桃溪兩岸建設以“鄉愁”為主題的余光中文化公園和余光中文學館等主題公園。去年8月,永春縣更投入350萬元編排交響詩劇《鄉愁》。

  “以藝術的形式,更有利於傳播,其具備著其他載體所無法匹敵的情感衝擊力,不僅能夠更好地對余光中愛國愛鄉情懷進行藝術詮釋,對永春之子進行形象演繹,流暢地表述中華兒女的戀母情結,表達當代中國人的深廣鄉愁。而且,可以更好地引起共鳴。”永春縣文化館館長劉寶生介紹。

  今年7月,《鄉愁》正式啟動編排。11月27日,成功首演。整個交響詩劇結合了朗誦、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將經典作品活化于舞臺,同時,還將永春白鶴拳、篾香、老醋、紙織畫、漆籃等特色文化以及閩南民間歌舞等元素進行充分展現,其中,在音樂創作方面運用了大量閩南與臺灣特有的音樂藝術元素和素材,如《月亮月光光》、《丟丟銅》、《天黑黑》、《行船歌》等。

  “整劇以濃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運用話劇和交響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讓人懷舊,馬上會聯想起閩南泉州,想到永春。”不少觀看過演出的市民評價説,“特別是劇中貫穿的‘孩子,回家吃飯’更讓人不由地想起故鄉、想起母親那站在家門口喚兒回家的情景。”

  “太感動了,《鄉愁》到臺灣展演一定會大獲成功。”今年8月,臺灣海峽兩岸和諧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陸炳文在看完綵排後曾大加讚賞,“《鄉愁》是一種文化凝聚力,通過熟悉的鄉音、家鄉的歌謠和親人的呼喚,能不斷撩動每個人心中的鄉愁。”

  劉寶生介紹,交響詩劇《鄉愁》發出的“一灣淺淺的海峽”的咏嘆,展現的是中華民族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是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今後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看到《鄉愁》就能夠一下子就想到永春、想到泉州,將成為‘印象永春’的文化新‘名片’。”

  “《鄉愁》的編排成功,不僅可以提高永春的知名度,而且還將進一步豐富永春文化生態旅遊的內涵,提高文化品位。”該縣旅遊局負責人介紹,當地政府推出“聞香品茶、遊園看戲、賞花練拳”精品文化旅遊線路,《鄉愁》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有利於吸引更多的遊客。 (施由森)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