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徐博東:弘揚客家文化,建設“幸福客家”

2014年07月29日 11:05:5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北京聯合大學徐博東教授論壇上進行演講(台灣網記者 蕪同 攝)

  台灣網11月25日廣東梅州消息: 11月23日,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在有“世界客都”之稱的廣東梅州市隆重開幕。這屆藝術節的重頭戲之一:“客家文化論壇”于當天下午在嘉應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海峽兩岸多名專家學者作了精采的主題演講。著名臺灣問題專家、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徐博東教授以《弘揚客家文化,建設“幸福客家”》為題進行了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在去年6月梅州舉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上,本人發表了《“幸福客家”的意義、內涵及實踐路徑初探》一文,對“幸福客家”的內涵及實踐路徑進行了初步探討,但筆者總感意猶未盡。

  一年多來,國家政經形勢得到了很大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戰略目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新的政策藍圖。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必將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客家文化作為傳承中華文化最好的文化體系之一,凝聚了中華文明的精髓,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將發揮重大作用,這也意味著客家文化有可能迎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期。通過推動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將極大地提升建設“幸福客家”的層次與水準。

  本人此次有幸應邀參加梅州客家文化藝術節,出席由嘉應大學承辦的“海峽兩岸客家文化論壇”,想借這個機會再次闡發一下對於弘揚客家文化、建設“幸福客家”的一些粗淺想法,希望能與各位客家鄉親進一步深入交流和探討。

  一、建設“幸福客家”,要抓住弘揚客家文化這根主線   

  建設“幸福客家”千頭萬緒,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去年10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了《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就業收入、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10個大類,每個大類下又分成若干小類,這個指標體系使得建設“幸福廣東”有了量化指標,操作性更強。建設“幸福客家”作為建設“幸福廣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政府治理層面而言,也可以參照這個指標去實施落實。

  制定指標體系,作為一種現代政府治理模式,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東西,各地區、人群基於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發展特徵以及文化差異等原因,人們對於幸福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如何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準、社會文化發展的地域特徵差異等做進一步探討,對於增進幸福內涵的理解和認識,對於推進“幸福廣東”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客家作為漢族民係的一支,有著傳奇般的歷史經歷。而“客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支奇葩,傳承著中原文化的精髓。客家人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在長期的被迫輾轉遷徙的移民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物制式和精神信仰。對於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傳承和歷史積澱的族群,要建設“幸福客家”,我覺得在強調發展經濟、關注民生等物質層面的滿足之外,更應該注意到客家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對於建設“幸福客家”的重大意義。抓住文化建設這個“牛鼻子”,對於建設“幸福客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加強客家文化建設符合黨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件精神,也符合廣東省關於建設“文化強省”的具體要求。客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原文化,保護、弘揚客家文化,就是保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其文化意義十分巨大。2010年2月13日,胡錦濤總書記親臨永定考察客家土樓,囑咐要“弘揚和傳承好客家文化”,並語重心長地叮囑道:“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産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可見保護和弘揚客家文化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我們應當借著這股政策東風,大力推進對於客家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其次,客家文化具有豐厚的歷史積澱,是一座文化富礦。包括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良風美俗、客家民間工藝、客家美食、客家服飾等,都極具發掘價值,如果能開發利用得好,一定能夠創造出眾多的客家産業品牌,其經濟效益不容忽視。客家文化能夠為建設“幸福客家”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第三,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所形成的客家文化是所有客家人的精神家園。以“勤勞勇敢、崇文重教、敬祖睦鄰、愛國愛鄉”為內核的客家精神,是連接海內外所有客家人最為強大的精神紐帶。弘揚客家文化能夠激發起海內外客家人對於建設“幸福客家”的巨大熱情,增強客家子弟對於身為客家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客家子弟認同客家、建設客家的自覺性,從而為建設“幸福客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可見,抓住客家文化這個“牛鼻子”,對於建設“幸福客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客家文化既能為“幸福客家”的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也能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如果説在建設“幸福廣東”的過程中要強調文化的引領作用,那麼在建設“幸福客家”的進程中更應該把客家文化的保護、弘揚和創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二、認真清理客家文化遺産,力求取捨得當,做到去粗取精

  打好客家文化這張牌,必須要對客家文化本身有一個全面而清醒的認識。客家文化是一座富礦,但富礦也會有雜質。客家文化究竟包含著哪些主要內容?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可以提煉昇華?哪些糟粕必須剔除?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加以思考和探討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學術界曾經興起一股整理國故的運動,以胡適為首的許多頂尖學術大家都參與到對於傳統學術的整理工作中來,並形成一時風潮。這種對舊文化的清理,對於推進中國文化的現代轉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客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其內容龐雜,良莠並存,要對客家文化加以科學利用,要實現客家文化的現代發展,都必須要經歷一個對客家文化本身的全盤清理工作。當前社會各界對於客家文化的宣傳、研究、利用等都抱有很大熱情,這是好事,但在熱情之外更應當有理性。這也是我們在對待客家文化上應持的科學態度。

  如何梳理客家文化?這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本人僅從宏觀層面大致談一些思路,供大家參考。

  本人以為,梳理客家文化,首先必須對客家文化進行分層。文化學界一般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體都可以分為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次結構。我們可以借用這種分層理論對客家文化進行具體分析。

  我們先來看客家文化的物質文化層。客家文化的物質文化層,是指客家人所創造的生産生活方式及其歷史遺跡,如客家民居、客家飲食、客家服飾,還有一些生産方式如燒畬開荒、生産工具如水車、風車,生活用品如馬燈、蓑衣等。物質文化層是文化體的最淺層,它最為活躍,當然也最容易消失,它會隨時代的發展和生存環境的變遷而不斷更新,因此需要加以認真保護和發掘,以保存客家文化的歷史形態和載體。對物質文化層的保護,在民俗學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值得大力進行産業化開發的內容。我們講的客家文化産業化,主要是指對客家文化物質文化層的開發和利用。

  其次來説客家文化的制度文化層。客家文化的制度文化層,主要是指客家人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範、社會組織。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規則,包括權利、義務和禁忌等的規定,集中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如客家人修族譜、定族規、祭祀祖先、興辦私塾、包辦婚姻、童養媳等。許多學者認為,客家傳統文化的本質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封建文化,其基本核心是儒家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從時代發展的眼光來看,客家文化的這種封建性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其中的精華應當傳承與弘揚,而糟粕則是需要被揚棄的,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舊道德、舊倫理需要被揚棄是同樣的道理。

  再説客家文化的心理文化層。客家文化的心理文化層,是指客家人在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長期蘊化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等,它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文化的心理文化層本質上也還是傳統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有許多需要揚棄的地方。但在心理文化層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一些超越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的精神內涵,這種精神內涵具有永恒的價值,是一種文化體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支撐一種文化能夠持續發展的靈魂,我們可以把這種東西叫做“客家精神”。只要客家精神不死,客家文化就能夠傳承不滅並不斷發揚光大。

  綜上所述,我們對客家文化有了一個總體的把握。可以看出,保護和傳承客家文化,是一項十分龐雜的艱巨工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強調對於客家物質文化層的保護、發掘和利用,運用現代經濟手段,打造各種具有客家特色的産業品牌,為提升客家民生福祉服務。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只是淺層次的工作,而對於客家文化的制度文化層、心理文化層則必須要辯證的看待,要經過一番清理工作,做到去粗取精,以期實現客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實現客家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全面對接。只有這樣,客家文化才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獲得新生。實現客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我們保護、傳承和弘揚客家文化的核心工程,是決定客家文化前途的關鍵所在。所有客家子弟都必須嚴肅思考這一問題。

  三、大力推進“幸福客家”建設,實現客家文化的“轉型”與發展

  應當承認,面對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客家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正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我們還是先來看物質文化層面,以客家話、客家民居、客家山歌為例。當前客家話的傳承已經出現斷層。客家人中流傳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民諺,可見客家人對於自己文化傳統的珍視,但隨著現代經濟生活方式的推廣,傳統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模式逐漸被打破,更有不少客家年輕人長期在外,大多使用普通話等強勢語言,而客家話的使用則日漸生疏,其下一代更大多不會講客家話了。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如果使用客家母語的人群越來越少,對於客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確實是一個危機。客家傳統民居形式也遭遇到現代化、城鎮化的巨大挑戰。客家土樓和圍龍屋曾經讓世界驚艷,但目前真正生活在這些傳統民居中的人群已越來越少。現存的客家土樓和圍龍屋除少數得到保護和修繕之外,大都已殘破不堪,面臨倒塌的危險。客家山歌延續《詩經》遺韻,曾是客家先民表達喜怒哀樂的重要載體,目前客家山歌雖然被搬上舞臺而為世人知曉,但在客家地區會唱客家山歌的人卻越來越少。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衝擊,客家文化的物質文化層已經受到嚴重消蝕,也威脅著客家文化的整體傳承。

  在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層面,客家文化傳統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前所述,由於客家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封建文化,其中的一些舊道德觀與舊價值觀都是落後於時代的,需要進行新的改造。如在客家文化傳統中過於強調家族的權威,而忽視個體的自由,婦女地位較為低下,有狹隘的小農意識,不重視商品經濟,封建迷信思想較重等。在制度文化層面,客家文化傳統確實需要以新的時代精神進行價值重建,揚棄過時的舊道德、舊倫理。

  當然,任何一種文化傳統在面對時代精神的檢驗時,都要分清精華和糟粕。面對傳統文化,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健康自信的態度。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對於舊道德舊文化的批判過於嚴苛,幾乎一概否定,徹底打倒,導致部分人失掉了對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人甚至主張“全盤西化”,這個教訓是深刻的。我們今天對待客家傳統文化,需要有健康自信的態度,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敝帚自珍、固步自封,拒絕改革和進步。比如,客家人素有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十分孝順父母和長輩,把“迎生送死”視為人生頭等大事。如果父母不幸去世,定全力以赴,傾資舉辦隆重的繁瑣的喪葬儀式,即使遺體火化,也要設壇作齋,誦經祭拜,請風水先生擇址安厝或修墳祀念,以示子孫賢孝,永不忘本之意,“凡襲殮衣衾之類,竭力為之,貧者亦不敢茍且。”(清道光《寧都直錄州志》)這類傳統民俗,雖有可取一面,但費時耗資勞神,且互相攀比,不僅增加生者負擔,且有與子孫後世爭佔土地資源之弊,若令其繼續蔓延,會貽誤國計民生,應宣導重在生前盡孝道,厚養禮敬,簡化身後繁雜奢糜的喪葬舊俗,強調修建公墓、堅持火葬,提倡水葬、樹葬,即使在山區、半山區土葬也要以修建私人合族公墓為宜。

  客家人愛國愛鄉的精神和刻苦耐勞的品格舉世聞名。舊中國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客家山區地狹人稠,謀生艱難,先民們飄洋過海,遠赴南洋和臺灣等地拓殖謀生,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他們大都赤貧無助,不少還是簽約賣身的“豬仔”奴隸,正如丘逢甲詩中所説:“歲十萬人出此關,僂指歸來十無四。十萬人中人彘半,載往作工仰喂飼。可憐生死落人手,不信造物人為貴。……”(《汕頭海關歌答伯瑤》)倖存者經過長期拼搏,少數人奮鬥有成,成為企業家之後,他們不忘家國,常捐獻錢物,資助家鄉的文化教育與社會公益事業。我們要引導和教育青少年理解和學習客家先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品格,闖出一條新時代的致富新路,為建設幸福家園增進桑梓的民生福祉而貢獻心力。

  對客家先賢生平事功,我們應堅持唯物史觀,力求科學、客觀、公正的給予探析評價,使其代表的思想文化遺産能得到真正的傳承與弘揚。比如,論者多把馬尾海戰之敗歸咎於何如璋的昏庸無能,而事實開工尾海戰之敗負主要責任的應當是清廷中樞和李鴻章。在出使日本期間何如璋做過深入考察,對日本覬覦琉球的野心和借臺灣“牡丹社事件”乘機勒索清廷的強盜行徑,早有抵制,但卻受到執掌朝廷大權的李鴻章的斥責。而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在國勢衰危、臺灣面臨強敵侵佔的緊急關頭,為謀保臺灣和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統一,堅持自主自救,率部抗敵,不畏強暴、寧折不彎,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與尊嚴,卻長期受到不公正的評價。客家學子應為探明歷史真相、維護和傳承客家文化的優秀傳統而盡心出力。至於近代愛國外交家、新派詩人黃遵憲維護在美華工華僑正當權益的愛國事功,以及在詩歌創作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理應進一步深入挖掘探討,以利於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如何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我倡議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愛國愛鄉精神。客家人有愛國愛鄉的傳統,每當國家有難,客家人總是衝鋒在前。乙未反割臺鬥爭中的諸多客家先賢,如丘逢甲、劉永福等;如黃花崗72烈士中的客家先烈,更不用説孫中山、鄧小平等時代偉人。客家人愛國愛鄉是客家人最值得珍視和傳承的光榮傳統。

  其二是“硬頸精神”。客家人的硬脖子精神是值得傳承的,它使客家人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生生不息。在客家人的遷徙生涯中,如果沒有這種硬脖子精神,客家人是不會有今天在五湖四海開枝散葉的興盛局面的。

  其三是艱苦創業精神。客家人開拓進取,具有冒險精神,從不滿足於現狀,固守于一隅,總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這種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是值得繼承的。

  其四是增強開放性與包容性。任何一種地域文化,既有其積極進取的一面,也存在某種不足或缺陷。一千多年來客家先民輾轉流徙的社會進程和多數聚居於山區或半山區的生存環境,為避居戰亂和兵禍而處於相對狹隘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之中,使客家族群距離先進社會思潮與新興社會力量的空間距離相對較遠,這就勢必導致族群的社會視野與思想心胸比較偏狹短視,常有某種程度的保守性與封閉性。所以我們應當敞開胸襟,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學習,廣泛交流,禮聘在發達地區工作生活多年有一定造詣的客家子弟返鄉傳經送寶,服務桑梓。無庸置疑,擴大視野、擴大胸襟,增強開放性與包容性,必定有助於客家文化的昇華和轉型。

  此外,客家人崇文重教、敬祖睦鄰、團結協作等精神也應傳承和弘揚。但我覺得最核心的客家精神還是前述幾種,有了這種精神,客家人就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動力。

  今天客家文化面對現代化的猛烈衝擊,確實存在生存危機,這種危機是任何熱愛客家文化的人士需要正視的。客家文化的危機,在全球化時代也是其他弱勢文化難以回避的。面對現代化的嚴峻考驗,任何弱勢文化要麼經過自身轉化與提升,與現代文明成功接軌,從而獲得新的生命力。要麼就因為固步自封而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被湮沒無存。對於後一種局面,作為客家文化的傳承者,必須努力加以避免。

  上世紀九十年代,廣東有人提出所謂“新客家人”的概念,特指到廣東創業的外省人。這種説法本人不敢茍同,我以為“客家人”的概念是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的,決不能濫用。在這裡,我更願意把經過文化革新後的客家人叫做“新客家人”。“新客家人”必須要有對於客家文化的自信與自覺,要有對於客家文化的高度認同,我希望千千萬萬的客家子弟都來爭做新時代的“新客家人”。

  今天,國家空前重視文化建設,大力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廣東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客家文化建設,客家文化正迎來一次新生發展的大好機遇。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機遇,在建設“幸福客家”的具體實踐中不斷推進客家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使客家文化這朵中華文化的奇葩綿延不絕、大放異彩!(台灣網記者 蕪同)

  海峽兩岸客家論壇23日在梅州嘉應學院舉行,圖為客家文化與發展幸福導向型産業分論壇會場(台灣網記者 蕪同 攝)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徐博東出席論壇並在主席臺就座(台灣網記者 蕪同 攝)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