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繁體《舌尖上的中國》出版 臺灣美食尋根

2014年07月29日 11:06: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繁體《舌尖上的中國》出版臺灣美食尋根

  舌尖上的中國海報。圖片來源:CNTV

  據臺灣《旺報》報道,《舌尖上的中國》一書的繁體字版近日在臺灣推出,一位臺灣出版業者表示,某種程度上,對臺灣的各色美食來説,此書像是一個記憶與情感、生活與文化、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大陸今年5月由央視制播的紀錄片,不僅影片創造高收視率,並帶動相關商品的熱賣,隨後取得授權推出的簡體版書,也創下首波訂單高達 20萬冊的紀錄。臺灣美食家韓良露表示,此書呈現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中國“天地人”一體的飲食哲學以及烹調的心靈追求。

  臺飲食風景 混搭多元

  推出《舌尖上的中國》繁體版的天下文化編輯部執行副總編輯余宜芳,從臺灣的味蕾看此書,認為臺灣在大時代的大遷徒下,卻有幸地在精神與物質食糧上成為不折不扣的“雜食者”,臺灣的大街小巷出現相容並蓄混搭多元的飲食風景,某種程度上,此書像是一個記憶與情感、生活與文化、過去與現在的連結,當臺灣的食客吃著臺北永康街裏,由《紐約時報》譽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都是當年北方老鄉餬口的生計加上今人運用臺灣獨特的香辛九層塔與飄洋過海的芝士火腿,而形成的混血記憶。

  韓良露認為,相較于紀錄片讓人驚嘆,這樣的一本書能幫我們沉思,比紀錄片更適合放在手裏慢慢翻讀,讓目光停留在這些勤勞手作者延續千年的傳統手工之中。

  繁體版除依照紀錄片分成“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時間的味道”等七章,更加入臺灣作家如焦桐、舒國治、蔡珠兒等人的飲食文學, 為此書下了在地觀點的注腳。舒國治即以《臺灣的牛肉麵之時代與來歷》將離鄉背景、新起爐灶又加上點大後方四川靈感,以及臺灣就地取材味道的牛肉麵文化娓娓道來。

  佛跳墻 臺灣雜燴美食

  堪稱福建首席名肴的佛跳墻,在焦桐看來,初始不算熱門,據梁實秋説法,在來臺灣之前亦從未聽聞過,而佛跳墻于清末渡海來臺後,融入臺菜而 聲名大噪,漸無雞、鴨、羊肘等閩味,轉而加重如乾貝、鮑魚、魚皮等海味。佛跳墻集山珍海味于一甕象徵的豐富圓滿,以及捐棄了多種食材後加上自己獨特的味 道,融合一起的雜燴美學,正是臺灣最佳的期許與寫照,而逐年成為必備的年菜佳肴。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