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寫真:客家“創意藍染”臺中重放異彩

2014年07月29日 11:07: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展現“藍白之美”的客家藍染,在臺中消失多年以後,於今重放異彩。記者近日來到臺中市太平福石園生態教育園區走訪,但見陽光下,一塊塊藍染布隨風輕舞,漂亮的色彩、獨特的創意,編織出一道靚麗的風景。

  太平區頭汴坑是一個傳統的客家莊,一千多村民約有八成為客家人,以務農為主,産業單一。在七八十年前,當地曾有藍染工藝,可惜後來卻消失無蹤。而讓這一傳統工藝在臺中復活的始作俑者,是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

  在昔日不毛之地,如今被葉晉玉打造得充滿野趣、宛若生態小天堂的“福石園”,葉晉玉將其復蘇藍染工藝的歷程向記者娓娓道來。

  1999年“921”大地震後,水源地文教基金會來到太平頭汴坑設立工作站。有感於頭汴坑缺乏能代表客家莊意象的社區産業,2004年設立太平區深度旅遊服務中心,推動文化及生態之社區産業,之後又提出恢復頭汴坑早期藍染産業的復蘇計劃,向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申請獲得資助後,即大力推動。

  葉晉玉説,頭汴坑最有名的景點就是蝙蝠洞,但因遊客打擾,蝠去洞空,長期有名無實。經近年努力保育後,蝙蝠慢慢重回洞中。他們以蝙蝠洞為基礎,結合在地農民,將閒置農地及荒地開墾作為藍染原料——大青及小青的植栽區,同時種植客家經濟作物南姜、姜黃、香茅等,為社區農民帶來收益。

  談到重振客家藍染工藝,樸實憨厚的葉晉玉直言“當時十分困難”。他帶領的多元就業團隊不僅人少,且均為弱勢人群,如單眼失明者、兩手為義肢者,低收入戶單親婦女和完全沒有基礎的高齡人士。但這些困難,對流淌著客家人不畏艱巨、吃苦耐勞血脈的葉晉玉而言,並非不能邁過的坎兒。他帶著被人戲稱為“老弱婦孺的組合”,投入到不被人看好的計劃中,幾年來屢創佳跡,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持之以恒的努力,換來了豐碩成果。經臺中市政府客委會評審委員一致同意,葉晉玉獲得“臺中市推行客家文化有功人員傑出客家文化創意獎”。2011年,藍染作品獲多元就業行銷推廣“金旭獎”。今年經客委會推薦,其藍染手札及藍染休閒服等産品通過統一超商品檢,在全臺七家超商門市及統一阪急百貨臺北店上架,是臺灣第一家多元就業團體在統一超商上架的商品及單位。

  葉晉玉將這一切歸功於團隊的共同努力。他説,每一件客家藍染作品背後,都有著許多社區婦女動人的故事。

  在記者眼中,他所創造的佳績,都是辛勞和創意點石成金的結晶。其藍染工藝品,具有很強的“在地特色”,如將藍染工藝與蝙蝠洞結合所設計的獨一無二的藍染蝙蝠裝,就深受遊客及親子喜愛。

  葉晉玉説,“藍染工藝如果沒有結合土地,就會缺乏跳躍的生命力。身為客家人,就是希望能將這項客家産業推動到精緻化以及生活化的地步。”不過,目前多元就業團隊僅10人,手工藍染作品要量産和保證品質,仍須繼續努力。

  葉晉玉告訴記者,作為臺中市文創産業的代表之一,他將參加本月26日在廈門舉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到時他將多方取經,並把頭汴坑的藍染帶給更多的人、更遠的地方,將客家文創産業發揚光大。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