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戲曲活化石”再煥新彩 兩岸同唱“竹馬戲”

2014年07月29日 11:07:29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還未走進漳浦縣薌劇團的排練廳,咚鏘咚鏘的鑼鼓聲,咿咿呀呀的唱戲聲,接連傳入耳中,聲調婉轉、旋律悠揚,令人為之一振。劇團副團長楊海港説,戲班正在加緊排練竹馬戲《跑四美》,馬上要配合縣裏交通法規宣傳,到鄉下去搭臺唱戲。

  唐宋遺音——竹馬戲,有“戲曲活化石”之譽,是漳州地區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始於唐代民間歌舞跑竹馬,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李白《長干行》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描繪的便是竹馬戲於民間流行的情與趣。臺灣也有竹馬戲,俗稱“布馬陣”,清初隨著漳州人遷臺而移植臺灣。2009年,漳浦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竹馬戲藝術之鄉”。竹馬戲得到了有效傳承與保護,並傳唱兩岸。

  “2000年劇團到臺灣大學演出,臺大還專門停課一小時,方便師生來看竹馬戲,”楊海港對此至今記憶猶新,“真是沒有想到這麼受歡迎,大家都樂成一片。”這是楊海港第一次赴臺演出,這樣的經歷也堅定了他傳承好竹馬戲的決心。

  近年來,漳浦竹馬戲主動與臺灣對接交流,走出去與引進來,實現了竹馬戲的“小戲大唱”、“兩岸同唱”。同時,漳浦薌劇團的規模也不斷發展,從鄉下廟會到城市劇場,班子邀約不斷,好不熱鬧。該團年輕演員徐燕梅説,竹馬戲充滿幽默感和戲劇性,演員也享受到了很多的樂趣,希望能唱好並傳承竹馬戲這種“南方二人轉”。

  臺灣布馬陣與漳浦竹馬戲同根同源,臺灣吳騰達先生所撰《布馬陣》説:“布馬之起源甚早,但原先並非叫布馬,而是與布馬形態類似的竹馬戲。”近年來,隨著兩岸戲曲文化交流日益熱絡,漳浦竹馬戲與臺灣戲曲的聯繫更加緊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性發展。

  楊海港介紹,竹馬戲走進臺大搭臺唱戲,只是漳浦薌劇團在臺灣巡迴演出中的一場。2000年,劇團應邀赴臺進行為期9天、連續8場的巡演,表演了《唐二別妻》、《跑四美》等竹馬戲傳統劇目,場場爆滿,贏得如潮好評,轟動寶島;2010年,臺灣東森電視臺等媒體來到漳浦,對漳浦竹馬戲進行專題拍攝;今年8月,漳浦縣薌劇團與臺灣陳美雲歌仔戲團正式結為“姐妹團”,雙方攜手傳承和發揚竹馬戲文化。

  漳浦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表示,兩岸竹馬戲要互相交流、互相借鑒,要在保持竹馬戲原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豐富竹馬戲劇目,同時做好文化基層服務工作,讓更多的人認識竹馬戲,給漳浦竹馬戲的生存發展培植新的土壤。

  “一曲琵琶出塞,數行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馬首歡迎。”走出排練廳,楊海港介紹起這首清代的“竹馬”詩,若有所思,“希望竹馬戲這一傳統的古老劇種,我們能夠唱好、傳承好,讓它再煥新彩。”(記者劉國峰 李向娟 林娟 雷光美 劉深魁)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