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學者傅佩榮:“國學熱”應重回經典

2014年07月29日 11:07:3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如果説前十年‘國學熱’是聽別人説,現在開始的十年,應該是自己去讀。”臺灣學者傅佩榮16日在杭州表示,“國學熱”應該進入新階段,就是重回經典。

  傅佩榮係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執教于臺灣大學,並曾任臺大哲學系主任。在16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杭州)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高峰論壇上,他對現在熱讀的《三字經》提出質疑:“‘人之初、性本善’是朱熹的話,‘性相近,習相遠’是孔子的話,為什麼要把朱熹的話放在孔子之前呢?”傅佩榮説,“‘性本善’並不是孔子的本意,否則他為什麼要強調‘君子有三戒’呢?”

  傅佩榮認為,“人性本善”是後人對儒家的誤讀,儒家的觀點應該是“人心向善”。因此,重回經典非常有必要,即使是少年兒童,也可以發揮記憶力強的優勢,多學經典,以後慢慢領會。

  “中國文化的特色是能夠不斷經歷興盛衰亡的週期,因此怎麼樣讓中國文化永遠興盛而不衰亡是每一代中國人的責任。”傅佩榮表示,這就需要從祖先的文化中吸取養分。  

  “中國文化有三方面的理念:以《易經》為代表的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以價值為中心的人性論,包括儒家的人心向善論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論;向超越界開放,成就聖人與真人。” 傅佩榮表示,對於這些思想,後人也多有誤讀:儒家的真誠不是天真,而是能及時發現別人欺詐的智慧,而道家也不是虛無主義,而是要求我們了解事物發展的趨勢,而《易經》最大的貢獻是教給中國人居安思危。

  “中國人一直認為要警惕、要珍惜、‘富不過三代’,這就是《易經》的思想。我的學生在紐約精品店裏打工,外國人買一隻名錶要講幾天的價,中國旅行團來了就一掃而空,直接叫老闆把貨架上的東西都包起來。”傅佩榮問道,“難道我們不該想想,曾幾何時,歐洲人不也如此,美國人不也如此麼?中國已經崛起,正是居安思危的時候。”(記者馮源)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