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知名導演、編劇吳念真北京講述平常臺灣人的故事

2014年07月29日 11:10: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即將消失的行業和值得敬佩的小人物,是我關注和記錄的東西”,帶著《臺灣念真情》一書,知名導演、編劇吳念真14日晚在北京與讀者見面,分享臺灣普通民眾的故事。

  曾與楊德昌、侯孝賢等導演掀起臺灣新電影運動,先後五次獲得金馬獎最佳編劇,吳念真被稱為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去年,他的《這些人,那些事》在大陸出版,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此次帶來的《臺灣念真情》,第一版在臺灣發行已是15年前,首次引進大陸,吳念真為此到廣州、北京、杭州、上海等7個城市舉辦新書沙龍。

  新書沙龍上,當被將去臺灣旅行的讀者問到“哪能看到真實的臺灣”時,吳念真出人意料地推薦了傳統市場,“那裏能感受到臺灣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你會發現,買菜時,攤主會揀幾根蔥送你”。

  《臺灣念真情》一書,講述的正是臺灣人的奮鬥史與平常日子,取材自吳念真做的第一個電視節目。他用平實的筆觸,將傳統的面茶技藝、黥面文化、幾乎被人遺忘的東吉嶼,或是唱歌的恒春阿媽、撿骨師的故事一一道來,書中部分篇章更被選入臺灣中學語文教材。

  1952年出生於臺北縣瑞芳鎮的九份,那是臺灣知名礦區,吳念真説,“我很懷念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常純樸而溫暖的狀態,而平凡人的言語有時比作家寫得更讓人感動。”

  1990年第一次到大陸,至今吳念真已經記不清到大陸的次數,“大陸在這麼短時間內,硬體進步很多,但軟體還需改善。”

  二十幾年來,吳念真感受到大陸藝文界的變化,“很明顯,藝文界的自由度擴大了,內容更加豐富。當一個社會慢慢開放,看事情的方法、探討角度也更多樣化。”

  對於大陸最近出現的對臺灣的褒獎,吳念真説,“這是客人們帶著情感看臺灣的結果,我們自己則更多會看到臺灣存在的問題,需要進步的地方也很多”。

  吳念真進一步指出,臺灣人的有禮貌,其實不該完全歸結到中華傳統文化保存得好不好,這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民眾會具備的一些基本素養。

  從16歲到現在,吳念真一直在壓力下工作,“確實很累,但像我現在正與一群人一起策劃,在臺灣各鄉鎮辦公益性的課後補習班,一想到這樣可以少讓幾個孩子變成不良少年,疲憊感就會減輕很多。” 中新社記者 鄭巧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