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首個由臺灣專家坐診的門診13日在西安揖客。有關人士稱,隨著海峽兩岸經濟文化往來日趨頻繁,兩岸醫學界的交流也由互相參訪逐步轉向務實合作。
作為“臺灣門診”的主治醫師,國際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張心湜院士從醫40餘年,曾任臺灣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1996年獲得吳階平獎,2001年成為臺灣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一人,併發起成立臺灣首個“泌尿外科培訓班”和“外科腫瘤醫師培訓中心”。在醫學教育方面,張心湜發表論文210余篇,書籍22本,擔任各醫學雜誌主編、世界影視泌尿學及國際外科學會世界大會主席等多項任職。
8時30分,“臺灣門診”來了第一位病患,張心湜在對患者進行了相關檢查後,開出了第一份中文藥方。
張心湜向記者展示了一本藥品中英文對照手冊。他透露,此次內地坐診的最大困難來自語言。在臺灣,醫師書寫的病歷記錄均使用英文,目前他正對藥品的中文名稱進行“惡補”。
隨著兩岸醫藥衛生交流不斷取得新進展,規模與層次均逐年提升,形式從一般性參訪逐步向務實合作轉化。兩岸通過醫療學術團體、個人等多種途徑,相互參訪、共同舉辦學術會議等開展多種形式、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內容已涵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藥、衛生管理、醫藥科技和衛生資訊化等範疇。
據統計,2007至2010年中國衛生部組團赴臺共125批、3325人次;接待臺灣來訪團組30批、635人次。兩岸聯合舉辦專業領域的技術會議15場,約800名兩岸專家參會交流。
張心湜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在多年從醫的過程中發現,兩岸病患特點略有差異,為使病人獲得最佳療效,兩岸醫師的交流與聯合會診不可或缺。近年來,兩岸醫學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此舉不僅使兩岸的病患與醫師“互蒙其利”,更讓兩岸整體的醫療水準得到提升。
此次除開設“臺灣門診”外,張心湜還在博士生培養、臨床教學、科學研究、手術指導等方面為大陸的醫院提供支援。(張一辰)
[責任編輯:羅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