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福建東山七聖夫人廟:走馬溪畔燃起的祖廟爐香

2014年07月29日 11:11: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東山七聖夫人廟。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在東山島的走馬溪畔,有一座為兩岸同胞共同崇拜的七聖夫人廟。這座已有700多年曆史的廟宇,不僅是臺灣300多座夫人廟的香緣祖廟,也承載了兩岸血脈相連、難以割捨的一家親情緣。

  東山七聖夫人廟佔地面積不過千余平方米,廟中卻奉祀陳靖姑、江山育、張九娘、林三姑、陳五妹、蔡月春、李玉枝七位有救民水火、救嬰護産功績的女神醫。據史料記載,自南宋末年丞相陳宜中和陳元樸父子建廟之後,至明嘉靖年間,七聖夫人廟前的走馬溪畔人丁逐漸興旺,陳氏後裔衍傳至今,甚至已成為一個4000多人的陳城村。

  東山七聖夫人廟的香火又是如何傳播入臺呢?

  東山縣陳城鎮陳城村文物管理小組負責人陳添生介紹,明嘉靖年間,許多北上南下的海商船舶進入走馬溪後,都會溯流直上七聖夫人廟焚香祈拜,叩求分靈,並求取“聖泉”藏于船中飲用,然後再出港起航。在當時用“艫舳相連”和“萬商麋集”來形容七聖夫人廟前的走馬溪畔都不為過。

  史載,嘉靖年間,東山島建遊兵營,轄臺灣淡水、鳳山、澎湖等地。東山百姓“三口抽一丁”參加遊兵營。每逢出海巡邏或赴臺駐紮,官兵們大都要到七聖夫人廟祈禱,求賜“聖泉”,並攜帶香火保祐航途平安。

  明崇禎年間,閩南饑荒,鄭芝龍海運饑民赴臺開墾。當時隨行的東山人也把七聖夫人信仰習俗帶至臺灣。直至清代的福建移民遷臺,令臺灣很多鄉村建起七聖夫人廟宇,或以“注生娘媽”的尊稱配祀在社中城隍廟裏。七聖夫人漸成島內護産救嬰的保護神。

  1950年5月,東山島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在東山縣陳城鎮抓走604名青壯年赴臺當兵。臨出發前,許多家屬都來到七聖夫人廟求取香火和“聖泉”,並將其挂在親人的胸前,期盼他們飲水思源,早日回歸。這些一別大都幾十年的思鄉情懷,也加速了七聖夫人信仰文化在島內的傳播,使七聖夫人成為臺灣民間普遍信奉的神祇之一。

  據了解,目前臺南、臺北、臺中、高雄、雲林等地共有七聖夫人廟300余座,這些宮廟與東山七聖夫人廟雖隔海相望,卻爐香同縷,述説著兩岸一脈相承的不解情緣。

  謝漢傑 文/圖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