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一家親》創作幕後 在臺灣卡拉OK廳也傳唱

2014年07月29日 11:12:05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一個大門分兩扇,進進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峽連兩岸,世世代代一條根……”隨著《兩岸一家親》歌聲響起,常常能撩動兩岸鄉親心中那化不開的濃濃親情。

  這首歌曲由兩岸作者聯手創作,去年成功入圍“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徵集評選十大歌曲。值得一提的是,《兩岸一家親》的詞作者其實是一位來自媽祖故鄉湄洲島的基層幹部。

  説起創作初衷,詞作者唐炳椿坦言當初的無奈卻成就了後來的十大歌曲。2006年,時任湄洲島管委會副主任的唐炳椿想宣傳“媽祖聖地,度假天堂”,“一打聽,在中央級電視臺播放湄洲島風光,5秒鐘一次,廣告費要8萬元,一年下來就要2000多萬元。”唐炳椿苦笑説,“這對我們來説是個大數字,都用在宣傳上,大家都不用發工資、搞建設了。”

  “何不借鑒《外婆的澎湖灣》,製作一首能傳唱兩岸的歌曲。”唐炳椿心裏面琢磨,請人寫歌譜曲,費用不菲,還是自個兒試著寫吧。

  寫一首兩岸歌曲,反映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唐炳椿心裏有説不完的話。“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媽祖是聯繫兩岸的精神紐帶。”在湄洲島工作了10多年,唐炳椿感慨地説,他目睹了臺胞直航赴湄洲媽祖祖廟朝拜的那份虔誠,聆聽了臺胞千里迢迢趕來尋根認祖的感人故事,更感受了兩岸同胞遭遇天災時心手相牽、相互援助的骨肉親情,見證了兩岸同胞合力將媽祖信俗申報為“世遺”的團結精神……

  “所有這些都激發著我的創作靈感,”唐炳椿説,“2010年10月,開始創作歌詞,我有意將‘同宗同祖、同文同種、中華魂、中國印、骨肉同胞、炎黃子孫、華夏故園、神州大地’等,具有中華民族特徵的片語元素寫入歌詞中。”在他看來,這些蘊含中華元素的詞語,可以推動兩岸同胞傳承民族文化、強化集體記憶、重建身份認同、共築精神家園。

  “只要我們獻出愛,華夏故園更溫馨。只要我們勇向前,神州大地滿眼春。”唐炳椿這樣寫著,他想表達兩岸同胞眾志成城共抵天災的那一份真情,他想反映兩岸和平統一征程上一路向前的態勢。“儘管寫詞時思路明確,但時間很趕,加上我是個業餘作者,寫好詞,再請人譜曲、演唱,直到報名截止日前3天才製作完成參賽版本。”回憶創作過程曲折之處,唐炳椿仍記憶猶新。

  為《兩岸一家親》作曲的是臺灣創作型才女彭立。2008年,彭立來到湄洲朝拜媽祖時,希望能為弘揚媽祖文化盡份心力,當時唐炳椿就記在心裏。唐炳椿一寫好詞,第一時間就聯繫了彭立,兩人一拍即合。彭立認真地為《兩岸一家親》譜曲,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要體現民族的大氣的,要譜成流行版本,讓年輕人唱得來……”唐炳椿這樣叮囑彭立。

  46天的靈感碰撞,200多條的短信交流。唐炳椿短信鼓勵:“您要加油啊!”彭立回復説:“我盡力!我這輩子最大的挑戰應該就是認識你吧!哈哈。”在唐炳椿和彭立默契的合作下,由北京合成、臺北錄音、福州指導、莆田轉机而製作的歌曲終於完成。《兩岸一家親》繼獲得“唱響中國”福建賽區優秀歌曲第一名後,在全國範圍內徵集的1.8萬部作品中脫穎而出,位列全國十大優秀歌曲第6名。這也是唯一由兩岸同胞聯手創作的入選歌曲。

  “一個大門分兩扇,開開闔合一股勁,一道海峽連兩岸,説説唱唱一個韻……”著名樂評人科爾沁夫説,歌曲以家喻國,傳遞出兩岸親如一家的親情,以及共同發展的美好希冀。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薛藝兵在人民日報上撰文稱,《兩岸一家親》歌詞採用比興手法,用樸素的語匯,形象的比喻,如敘家常,娓娓道來,從具象到抽象,道出了“兩岸一家親,中華心連心”的主題。

  《兩岸一家親》在臺灣卡拉OK廳也廣為傳唱。彭立回到臺灣後,不僅廣為教唱,還製作成卡拉OK版,上傳到網路,並在臺灣各個媽祖宮廟傳唱。

  “這首歌創作的過程,也是兩岸一家親、中華心連心的真實寫照。”唐炳椿對此感慨不已。

  本報記者 劉國峰 李向娟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