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高考”青睞傳統文化 “去中國化”不成功

2014年07月29日 11:12: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我將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臺灣7月2日舉行的指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類似大陸高考)語文作文題。用一個字涵蓋人生觀,考生不得不搜腸刮肚翻尋古文存底。文言文在臺灣指考語文題中一直是重頭戲,2007年古文題佔了66%,今年雖降到55%,但考生普遍反映難度加大。雖然民進黨和“臺獨”人士一直忙於修改中學課本“去中國化”,但從指考來看,島內多數知識分子顯然並不買賬。

  古文題有

  現實意義

  《我將終身奉行的一個字》這樣的作文題,很容易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弘揚的某種品德沾上邊。臺灣補教協會解題老師指出,因為要“終身奉行”,一定會有影響力,所以作文中可以舉古今中外的例子作例證,例如顧炎武的“恥”、《中庸》的“誠”、關公的“忠”、晏子的“義”、莊子的“達”等都可以。

  臺灣一直比較重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曾有指考要求學生翻譯秦朝古文,連數學都考到《九章算經》。歷年指考的語文科試題更是偏重於考查學生對古典文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考題內容深廣且極具靈活性。比如往屆指考中的一題,要求考生把“大啟而宇,長髮其祥”,“交以道接以禮,近者悅遠者來”,“室有芝蘭春自永,人如松柏歲長新”分送給七十大壽、喬遷新居、分店開幕的朋友,即考古文功底,又有現實意義。

  英文試卷也涉及傳統文化,其中一題講到了閩南布袋戲。臺灣近年將這一傳統戲曲大加挖掘,拍了大量以仙俠為題材的木偶布袋戲,很受孩子們喜愛。

  “高考”

  趣事多

  75歲,這是今年臺灣指考參加者的最高年齡。彰化縣溪湖鎮75歲鎮民楊錫柱2日到彰化師範大學考場應試,希望能考上法律等相關科系,完成他“活到老,學到老”的心願。楊錫柱幾乎年年參加大學指考,因為“唸書是我的興趣”。同一試場的考生表示,很佩服楊伯伯的毅力和精神,而且他們都不覺得年紀大的考生有什麼奇怪。

  今年臺灣指考報考人數8.4萬人,創歷年新低,不過“烏龍”事情還是年年在發生。一位成功高中的考生在考第一科物理考試就跑錯考場,一名好心的臺灣警察立即用自己的重型摩托車載上他飛馳,讓他在最後一分鐘趕到考場,順利趕上考試。

  “烤”依然是困擾指考的一大問題。指考考場能不能用冷氣,臺灣當局曾經討論了好幾年,在詳細論述了電費誰買單,跳閘怎麼辦之類的問題後,去年開始開放冷氣。但部分考場仍然沒空調,考生只好耐著高溫奮筆疾書。家長準備各種降溫工具,包括冰箱、毛巾、扇子等,幫孩子消暑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備考也

  “傳統”

  臺灣大學指考的錄取率達到90%以上,所以經常是一個人收到好多入學通知書。不過,要擠進島內排名靠前的幾所名牌大學,仍然廝殺激烈。除了認真學習,許多考生和家長考前必做的功課,是到宮廟裏求神拜佛增底氣、討彩頭。

  島內的孔廟、文昌宮等廟宇,木架上總是挂滿寫有姓名的祈福牌,神像前的箱子裏則塞滿准考證複印件。一到考季,更是人滿為患。臺北極負盛名的龍山寺祈福法會,每年指考前都會舉辦考生專場,法師誦完經文後,將加持過的2B鉛筆和圓珠筆發送給考生和家長,常常幾天內就能發出上萬支。臺灣大學校園裏供奉的土地公也深受熱捧,盛傳這尊土地公對學子特別眷顧,每年前來祈福的考生絡繹不絕。

  臺灣“高考”,不僅考題青睞傳統文化,就連考前準備也是“傳統味”十足。一個“考”字,其實也濃縮了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因子。島內那些妄圖“去中國化”的人,真該好好掂量掂量。(本報記者 王 平)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