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博士談文創 “霹靂木偶”如何打敗“功夫熊貓”

2014年07月29日 11:14:42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人物名片:楊志弘,現任臺灣傳播管理研究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曾擔任臺灣臺視、中視、華視等電視公司董事、臺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美國國際艾美獎亞非區紀錄片評委、華語網路傳媒榜評委等。

  10年前,臺灣提出第一個文化創意産業6年計劃。如今,文創産業已成臺灣重要軟實力,發展出如年輕粉絲眾多的霹靂布袋戲、擁有4000余種文創商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文創重鎮。近日,記者走訪了臺灣傳播管理研究協會理事長楊志弘博士,傾聽他關於臺灣文創産業發展經驗的精彩觀點。

  城市文化氛圍培育很重要

  記者:您常説“中國是歷史文化大國卻也是文化産業弱國”。

  楊志弘:對。我們有5000年的燦爛文明,可是《功夫熊貓》、《花木蘭》這些享譽國際影壇、典型中國元素的動漫電影卻是好萊塢拍的。美國人拍花木蘭給中國人看,這不是很諷刺嗎?這説明我們多文化少産業。産業化就是透過工業生産的流程和方法使文化産品得以與更多人分享。假如文化沒有産業就沒有大量消費者,容易限于孤芳自賞。今年是大陸提出文化産業概念整整10年。這10年累積了不少成果,至少這個概念已經深入各個階層,從政府到企業都認同文化産業發展迫在眉睫。

  記者:現在許多大城市都在興建自己的文創産業園,對此您怎麼看?

  楊志弘:文化産業園不能比照工業園區來發展,光是搞土地、搞政策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完整的服務産業與之配套。並且,把文創園區蓋在郊外,無法直接面對消費者,也沒有意義。臺北著名的文創園區紅樓、華山藝文園區都是在城市最核心的地段,為剛剛起步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而不是讓已經功成名就的賴聲川們進駐。

  文化創意園區其實不是圍墻,不是土地,而是一個城市的氛圍。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並不是在園區創作,而是咖啡廳。重點是在她所在的城市擁有多元的文化、思維的挑戰與互動,形成一個有創意的環境。所以,與其大興土木搞文創園區,不如把心思花在培養一個城市的文化氛圍,讓它與國際城市接軌,讓多元文化在這裡碰撞。全世界發展文創都是如此。

  記者:您認為大陸目前發展文創産業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楊志弘:我想大陸現在最緊迫的就是培養創意人才。因為硬體蓋起來了,沒有人才進駐一切都是空殼。文化産業兩個最重要的因素,首要的是人,其次才是環境。大陸現在的教育花了很多時間在告訴你“你要做什麼”、“什麼是好工作”,而不是“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我們的教育跟西方最本質的不同。所以很多學生離開學校之後才開始想我到底要幹嗎。這完全背離了“行行出狀元”的中國傳統智慧,導致創意人才的匱乏。未來應該從教育開始抓起,讓孩子從小擁有自己的創意夢想,我們的教育就是去協助他實現夢想。

  政府該做些什麼

  記者:文化創意其實很多都是從小企業中孕育發展出來的,政府該如何來有效扶持其發展?

  楊志弘:臺灣從2002年,提出第一個6年計劃。現在臺灣有很多服裝、工藝設計品走上了國際舞臺。政府所做的就是在法律、資金、發行、經銷、營運這些方面提供幫助,讓企業專心於創意。比如臺北市政府就有一個創業基金。如果你要出國進修,到法國學麵包,到英國學美容美發,它可以貸款給你一部分,利息很低,前提是你要提供一份詳盡的進修計劃,回來要切實創業。其實這個貸款總額並不高,可能就十幾萬新台幣,但很多工作室它需要的就是這麼多。

  臺灣這幾年一直在鼓勵觀光旅遊,各縣(市)政府都會給來當地拍攝影片的攝製組提供協助。這些攝製組很多就是一個不到10人的工作室,所需繳納的就是很少的清潔費用。這樣不但扶持了小成本製作,也無形中為當地做了宣傳。可是,我看到大陸很多地方要借用公共場地的價格都不是初期創業者所能承受的。

  此外,這幾年臺灣行政部門很用心地打通國際市場。比如DISCOVERY頻道要來臺灣拍攝自然山水和文化,政府會為其提供補助,但條件就是要求它要和臺灣本地的文化公司合作。這樣,在合作過程中,臺灣企業就能學習到國際最頂尖的文化語言,多元的視野互相激蕩,就會打造出一個地方最適合的創意環境。

  記者:您認為大陸年輕人發展創意産業的環境有哪些還有待改良?

  楊志弘:門檻高是個問題。在大陸申請一家公司初期花費大。沒有兩三萬拿不到營業執照。在臺灣成立公司流程非常簡單。一個月只要花500元人民幣請一個財務就可以把公司的賬做完,三個月去稅務局報賬即可。所以大陸很多創意人才要麼是依附在大的機構裏面,論次計酬,變成高級勞力創意性漸失。要麼自己做,但忙於應付各種各樣的手續,無法專心經營自己的創意品牌。

  此外,文化産業的核心就是生産智慧財産權,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非常重要。否則一個創意剛出來就隨意被盜用,誰還想去搞創意。模倣別人的東西賺錢快,30歲之後要養家糊口,年輕人可能就不搞創意了。

  傳統文化如何轉身

  記者:臺灣這幾年傳統藝術融入創意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他們的華麗轉身都有哪些共同的特質?

  楊志弘:早期農業社會的野臺戲,出將入相,唱文言文,年輕人肯定沒法接受。現在連西方歌劇都改良了,因為沒有人能坐得住四個小時。市場有一個七三法則,就是少於三成新顧客,這家店肯定經營不下去。臺灣明華園的戲票現在很難買,要秒殺。它的成功就在於既保留了傳統的唱腔,又引入了全新的表現手法。比如引進好萊塢的特技,有現代電影鏡頭的概念。甚至連真的大象都可以拉進來,而傳統戲曲裏大象肯定是紙糊的。臺灣霹靂布袋戲也一樣,它開發了自己的布袋戲電影、網路遊戲,甚至還上了美國主流卡通頻道CARTON CHANEL。

  莫扎特在他那個年代是反叛小子,因為他的曲風是那個年代的“搖滾樂”,現在他的作品叫古典音樂。上世紀70年代“披頭士”的曲子是搖滾樂,現在叫經典音樂。時代在改變,今天的“重金屬”,就是未來的古典音樂。文化就是一種生活的形態,你不能要求現代人還在用毛筆寫信飛鴿傳書。所以我們不要排斥現代的表現手法,科技本身就是一個工具,與人文結合,把文化用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錶現出來,這種文化才會有生命力。(陳夢婕)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