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白先勇推新書憶白崇禧 兩岸都需重新認識民國史

2014年07月29日 11:15:15  來源:東南網
字號:    

  白先勇先生的新書《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匯集了很多珍貴的史料,是一部研究民國史非常重要的作品。臺灣眾多文化名人也共襄盛舉,不乏高度而中肯的評價。

  臺灣作家楊照在談到這本書時認為,關於民國史,在臺灣是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但在大陸,仍有待重新認識。對於這樣的説法,筆者不敢茍同。

  白崇禧將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由於深陷國共內戰的漩渦,兩岸自然會有不同的歷史評價,至今不能取得完全的共識,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白崇禧將軍成名于北伐,運籌帷幄,決戰疆場,“從廣州打到山海關”,雄姿英發,堪稱“北伐英傑”,這在大陸的歷史著述中,處處得到體現;在抗戰期間,白崇禧將軍策馬揚鞭,賓士沙場,參與指揮過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崑崙關之役,尤以臺兒莊大捷彪炳史冊,這在大陸的史學界也被充分肯定。

  但在國共之爭中,白崇禧將軍雖然依舊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華,卻被歷史的大潮所席捲,兵敗如山倒,最終淒風苦雨、哀莫奈何。

  白崇禧將軍一生的風雲跌宕,註定了他在民國史中的醒目位置,他個人的興衰榮辱,也折射了這一段大歷史的起承轉合與時代選擇。

  從白先勇先生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白崇禧將軍並不是一個只知服從的軍人,而是在很認真地思考和探究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但是,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他也陷入自身的局限與執障無法自拔。

  據白先勇先生記述,1965年7月,白崇禧將軍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弟待罪臺灣,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在今天看來,這一份“報國情懷”,是不是也有待重新思考呢?

  如今,《父親與民國》一書,在兩岸三地同步發行,並已引起了各界的積極反響,這説明,對於那一段特殊的過去,兩岸其實都存在一個重新認識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我對你錯的問題。拋開了意識形態的束縛,如今的學者和後人,都應該以一種更平和、更豁達、更包容的心態來相互求證,而不是退縮于自己的立場去標同伐異,否則,白先勇先生的這部重要著作,就失去了其更廣泛的反思意義。(《海峽導報》)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