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藝術家:兩岸當代藝術共融是大勢所趨

2014年07月29日 11:16: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廣州4月10日電 (索有為 奚婉婷 張璐琳)“兩岸當代藝術的共融將是大勢所趨,這種融合是‘1+1=?’,其中的未知是一股龐大的能量。”臺灣藝術家黃致陽10日在此間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第四屆“廣州三年展項目展”第二回10日在廣州開幕,黃致陽是本次項目展中唯一來自中國臺灣的參展藝術家。他的作品常活躍在海內外的知名展會,他設計的藝術裝置《座千峰》被永久性擺放在上海世博園的主軸上。

  在廣東美術館正門前的廣場上,黃致陽所帶來的參展作品《座山峰/竹山》格外引人注意。該作品由18件形狀各異的白花崗岩石雕和三百餘根竹子組合而成。

  黃致陽説:“我想在此中營造一種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關係,以一種寧靜致遠的中國自然山水空間觀對應現當下都會叢林中反覆紛擾的城市空間現狀。”

  生於臺灣、現居北京的黃致陽認為,臺灣的當代藝術具有“個體獨立性”,而大陸的當代藝術發展更多的是傾向“群體性”,比如近十幾年來的“紅色中國”創作潮流。

  儘管兩岸的當代藝術發展軌跡不同,但黃致陽卻堅信兩岸藝術共融是大趨勢。“最明顯的就表現在商業文化交流上。”黃致陽解釋説,近年來出現在大陸的臺灣畫廊不斷增多,另外還有不少來自臺灣的藝術從業人員,他們活躍在大陸的藝術拍賣行業裏,兩岸間的商業文化交融已初見端倪,兩岸的藝術文化理念會越來越靠近,所以共融是大勢所趨,這種融合是正面的,同時有助於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

  黃致陽還認為,中國美學觀和西方美學有差異也有交融,此時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交叉口上來思考這個問題是很有意義的,中國當代藝術不應該是“一湖死水”,而是應像現在這樣用思考來“攪亂”,那中國當代文化國際地位的提高將會“水到渠成”。(完)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