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電影人研討臺灣電影 傳播中華文化的成功載體

2014年07月29日 11:16:5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照片左起:范宇驍、李孟熙、廖茂俊

  人民網3月20日訊 據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報道,匯集美國南加州眾多華裔學者的美西華人學會人文組18日下午在洛杉磯舉行“從那些年我們一起看的電影,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漫談1980後的臺灣電影”學術研討會。邀請學會前會長、業餘影評人廖茂俊教授;畢業于洛加大電影係、導演過五部電影的李孟熙,以及長期關注臺灣電影發展的洛杉磯市立學院電影係學生范宇驍等主講。從一部近期在兩岸三地掀起校園愛情電影浪潮的“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回顧近30年來臺灣電影的成長歷程,認同臺灣電影是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成功載體。

  出生在臺灣南部、現任洛杉磯學院教授的廖茂俊首先從1980年代開始回顧30年來臺灣電影發展歷程。1980年至1990年間,在美國留學的菁英楊德昌、侯孝賢、萬仁、李佑寧等學成回臺並創造多部注重當地鄉土文學、懷舊基調的電影,因此開啟臺灣電影新篇章。2008年,一部《海角七號》再度推動臺灣電影走向復興新浪潮。此後,開啟臺灣本土史詩電影先河的《賽德克巴萊》、再到風靡全球華人的《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臺灣電影以精緻獨特的拍攝技巧以及寬廣題材在全球華人社區都掀起熱潮。  

  來自香港、剛剛完成一部有陳衝參與演出影片執導的李孟熙導演則精選多部從80年代到近期曾在國際影展上獲獎的臺灣電影片斷,解析臺灣電影拍攝風格和技術的演變。從開始的純文藝電影的低成本、單一鏡頭、節奏緩慢,逐漸在商業和專業化方面與國際水準接軌。雖然單鏡頭拍攝的風格仍然保存,但是在鏡頭下的取景設計、商業化元素的結合、增加電影投資等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成長。

  來自北京、現在洛杉磯市立學院電影係就讀的范宇驍在介紹自己對臺灣電影的分析中表示,臺灣電影以一貫的細膩深入人心。影片清新唯美的故事結構,雖然有的只是淡淡地情感,但是正是以這種小故事、小情感的表達方式,闡述出的大道理,引發大陸觀眾的共鳴。

  廖茂俊認為,電影背後的東西是文化的傳播,他引述最近觀看的《錢學森》一片中的臺詞“人類不僅要有科學和技術,也要有文化、音樂和藝術”表示,電影正是文化、音樂和文化的最佳載體。目前兩岸合作的電影作品、電影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他希望華語電影人攜手合作,推動更多的華語電影走向國際,這也是推廣中華文化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東洛杉磯學院劉榮文教授、南加州當地知名媒體人童曉南、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任向東等則分別就對臺灣電影的印象、在臺灣文藝電影在商業上成功的案例、以及臺灣電影30年來對大陸電影的影響等方面提問併發表見解。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