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羅源西洋宮:閩臺道教文化交流的紐帶

2014年07月29日 11:17:56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位於羅源飛竹鎮的“西洋宮”(右圖),原稱“陳林李祖殿”,是後人為紀念林九娘所建,與古田縣臨水宮、福州下渡陳靖姑故居並列為陳靖姑文化發祥地。70歲的守宮老人肖本鈿介紹,西洋宮比古田臨水宮還早建了12年,每年陳靖姑文化祭祀時,八方遊客雲集,場面非常壯觀。

  林九娘原名林淑靖,又叫飛竹奶,出生於羅源飛竹。當時隨夫住羅源的陳靖姑,協助丈夫破獲了許多大案、奇案,並認識林九娘,成為“誼姐妹”。作為閭山道教文化的傳承人,林九娘成了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得力助手,並與同為羅源人的李三娘一道幫忙抗旱祈雨、斬妖除魔。陳靖姑為解福州大旱,不幸殉難。當時,林九娘悲痛欲絕,後身亡于陳靖姑靈牌處。為紀念陳靖姑和林九娘,當地鄉人建祠廟同祈陳靖姑和林九娘(後又祈李三娘),從此西洋宮香火不斷,《羅源縣誌》裏有這樣記載:“西洋宮原是林九娘泣奠師姐陳靖姑所設靈牌及悲痛身亡之遺址。”

  林九娘墓經歷代重建,新墓為八角形,直徑三米,墓面為石塊構砌,做工精細。新墓所用八卦石及周邊部分石塊皆為原墓遺留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陳靖姑文化在我省的興起,以及旅遊業的發展,在福州、長樂籍幾位臺胞倡議下,飛竹境人又聚首重修西洋宮。自1997年春動建以來,今以形成一個具有4000多平方米的著名道觀。觀內有神像127尊,並修復了林九娘墓,早年遺失的封匾,也由上地境人送回。當年被請到福州各地降災保安的林九娘神像也于1997年11月29日回歸西洋宮。

  特別是該宮正殿供桌上有一石香爐,制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作為文史遺物,很是名貴。供桌前還立有臺北市臨水法奶宮賜送的陳靖姑木雕神像,其姿態端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三太后正上方懸挂的“加封天仙聖母太后元君”金字封匾,是為罕見的珍貴文物。殿頂為層層縮小的鬥拱圍成的藻井,繪陰陽太極圖。

  西洋宮各宮殿均為三挑檐,屋脊雙角翹起成牛角狀。廟宇背倚鼓角岩,山上綠蔭如海,如臨仙境。西洋宮附近還有不少與陳靖姑、林九娘傳説有關的鼓角岩、老鴉洞、試劍石等遺跡,特別是宮後的林九娘墓造型奇特,每年都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信眾前來觀瞻。特別是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的陳靖姑誕辰日,臨近有108境群眾到此“請香火”,人山人海,清代《羅源縣誌》有“香火甚盛”記載。

  西洋宮作為陳靖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明朝宣德年間,就從這裡傳入臺灣。清乾隆年間,古田人甘國寶挂帥臺灣總兵後,就有更多的臺灣香客來到古田、羅源進香朝拜。如今在臺灣以順天聖母陳靖姑為主神的宗廟就有400多座,配祀有順天聖母神位的寺廟多達3000余座。每年有近萬名臺灣信眾到祖廟羅源西洋宮進香朝拜、旅遊或文化交流。西洋宮還與臺南、臺中等20多個臺灣的宮廟建立聯繫,成為一道增進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橋梁。

  飛竹鎮是羅源縣“省級生態鄉鎮”之一,目前正在申報“全國生態鄉鎮”。西洋宮周圍竹海翻涌,鳥語花香,特別是“西洋宮十景”給陳靖姑文化增添了神秘感。1998年,西洋宮在縣民宗局申請登記成立“西洋宮管理委員會”,有專人接待臺灣信士香客,特別是每年舉辦的祭祀活動,推動陳靖姑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同時也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本報記者 李向娟 通訊員 鄭秀傑)

  專家點評:

  羅源縣科技文體局局長丁楓:羅源西洋宮作為陳靖姑文化發祥地之一,每年都舉行陳靖姑祭祀活動,引來包括臺灣信眾在內的各方香客。西洋宮文化以林九娘為中心,是構成福州陳靖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福州地區為中心,輻射閩、浙、贛三省,在海外遠播東南亞地區及日、美、法等國家,其內容涵蓋宗教、歷史、文學、民俗等方面,起到連接閩臺道教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

[責任編輯:郭慶娜]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