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涉臺文物大調查:黃巷中事關閩臺的傳奇

2014年07月29日 11:18:08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福州的東街口永遠熙熙攘攘,如果碰巧拐進了商圈旁邊的黃巷,整個氣象就不同了——繁華與古雅的距離其實就是那麼幾步之遙。

  這裡有許多名人故居,大都是森森古樹掩映著馬頭墻,油漆斑駁大門鎖閉著豪門傳奇(右圖)。其中一些門現在打開了,作為紀念館向公眾開放,包括黃巷4號郭柏蔭故居。門面特別寬敞的故居,六扇門扉一字排開,佔去了黃巷歷史文化的一大片。擱在過去,這等門庭可是平民百姓輕易進不來的,聞名遐邇的“五子登科第”,就是那樣的尊貴並且傳奇。

  故居由郭父郭階三置建,這個嘉慶年間的福州名士,除了以文揚名,更出名的就是其五子皆登科第,一時傳為佳話。不僅郭階三“五子登科”,其孫輩也屢屢高中金榜大有出息。黃巷4號出了一大批的進士舉人,但名字最為後人所知的還是次子郭柏蔭,建言教諭,在閩臺影響甚廣。

  郭柏蔭是清道光年間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擢編修,歷任江蘇按察使、廣西巡撫、署理湖廣總督等職。任內曾力主禁鴉片、緩漕糧、整頓治安、興修水利等,官聲甚著。這位福州籍的封疆大吏還把目光投注到臺灣,十分關心臺灣事務,曾將勤撫慰、嚴番界、查倉庫等提議上奏朝廷,被準後交付施行,且行之有效。郭柏蔭為何對寶島情有獨鍾?研讀史冊後記者發現,福州鰲峰書院教過臺灣學生的經歷或許是其中原因。

  鰲峰書院為清代福州四大書院之首,曾為我國培養了無數棟樑。時臺灣為福建轄下一府,鰲峰學院成為島內學子仰之彌高的求學聖地。《鰲峰書院志》有載,“十郡士膝踠足而至”,此中“十郡”即為福建原有九府加上臺灣府。另據史料記載,截至1804年,書院學生中僅取得舉人資格、有確切名姓記載,擔任臺灣教諭、訓導的就有8人,至於未得功名赴臺任教謀生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郭柏蔭當年在鰲峰書院設席開講,許多臺灣學子拜入門下,受其影響,三弟郭柏蔚也曾出任臺灣教育官員。

  歲序更疊,音聲已渺,好在還有他的故居可供追懷。走進其中,可見三坊七巷裏較為少有的清水磚墻,相距20多米的馬頭墻高高佇立,隔開喧鬧的現代與靜穆的過往。故居前後三進,正門開在黃巷,後門開在塔巷,面積2130平方米四面以厚墻合圍,是典型的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古建築。三進天井兩旁都有回廊,狹長蜿蜒的廊中頂有覆瓦,稱“覆龜亭”。沿廊道可從大門直到後門,無需擔心日曬雨淋,一路賞花聽雨、觀星望月,別有詩情畫意。

  如今,雕飾門扇、古樸鬥拱、蜿蜒回廊依舊,只是,這座有著江南園林建築韻味的宅第,不再僅僅是“五子登科”的傳奇,也成為追尋閩臺淵源的鮮活載體。(記者 林娟 文/圖)

[責任編輯:王君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