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孫子兵法全球行:臺學者詮釋孫子“全勝”智慧

2014年07月29日 11:18: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孫子的全勝思想發揚光大,其實可以稱之為全己全敵,全天全地全鬼神。人死曰鬼,有遺愛在人者曰神,尊重維護世界各地人文古跡及歷史文物的完整,就是全鬼神”。臺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劉君祖,還擔任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是一位易學大師,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兵學也不免帶有易學的深刻義理及思維方式。

  劉君祖祖籍湖南,研究易學和兵學已有30多年。他認為,號稱是世界第一兵書的《孫子兵法》,之所以享譽2500多年,在當今之世還愈漸紅火之勢,其奧妙就在於其光輝的哲學思想,而其精髓是“全勝”思維。

  劉君祖説,孫子十三篇體大思精,結構嚴謹,以《始計》為首,《用間》為終,首尾呼應,息息相關。孫子行文也有高超的技巧,十三篇所言皆可互證,層層推演,步步為營,深入體會後,確實益人神智,可以清晰建構起高明卓絕的“全勝”思想。

  劉君祖列舉説,孫子在其《九地篇》中舉恒山之蛇率然為喻,説善用兵者調度快速靈活,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又舉吳人與越人同舟共濟、相救如左右手。《謀攻篇》講“全”與“破”,顯然是保全而不破壞之意,而且不僅全己,還全敵,從全國到全伍,盡可能貫徹實行。敵人的各種資源均可轉為我用,何必撃毀破壞?若能威懾服敵或化敵為友,直接間接分享資源,豈不更佳?

  還有《作戰篇》的“因糧于敵”,《形篇》的“自保而全勝”,《用間篇》“因間于敵”,《九變篇》的“以弱勝強”等等,都觸及“全勝”的思維。孫子“全勝”概念確切含義是指最大限度地減少犧牲而獲得全局性勝利,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勝於易勝”的最高境界。劉君祖説。

  孫子主張“全勝”,須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以求全己全敵。劉君祖認為,我們身處21世紀自然生態破壞嚴重的情境,還應全天全地,做好自然保育的工作,其實全天全地,才能真正全己全敵;破天破地,遲早會招致大自然的反撲及吞噬。不同國家民族即便發生戰爭,也不宜毀人宗廟壞其文物,造成冤冤相報,仇怨愈結愈深。因此,將《孫子兵法》追求“全勝”的智慧活學活用,對未來這些競爭及合作仍非常重要。

  劉君祖表示,在求全不求破的思維下,當然得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武裝衝突,多用政治協商、外交談判解決紛爭。解決兩岸關係問題也同樣需要運用孫子的“全勝”思想。中國思想一向以天地人為三才,重視三者間的互動關係,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孫子“全勝”的理想是和平解決,正是人和,要想圓滿達成必須將天時地利統合考慮,所以知天知地,勝乃可全。(記者 韓勝寶)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