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青年“異中求同”暢話交流

2014年07月29日 11:18: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原來臺灣的‘湯匙’在這裡叫‘調羹’。”17日,上海浦江之聲廣播電臺“兩岸青年匯”線下論壇上,近200位來自兩岸高校的大學生青年和嘉賓共同分享兩岸詞彙用語的異同,比如臺灣的“芭樂”在大陸被稱為“番石榴”,而“軟體”就是大陸的“軟體”等。

  “兩岸青年匯”是浦江之聲廣播電臺自9月推出的一檔廣播節目,目前共錄製了30期專題,每週推出兩期,每期30分鐘。在節目裏,兩岸青年就共同關心的話題共同探討,增進情感溝通,發表各自意見,用廣播搭起兩岸青年對話的空中平臺,使青年的交流形式更喜聞樂見。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日趨密切,在滬就學的臺灣大學生以及在滬就業的年輕臺幹呈逐年上升趨勢。據了解,目前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近20所大學中,在讀臺灣大學生已達到1100人左右,而在上海的臺灣人更是達到50萬之多,其中青年、學生的數量佔很大比重。

  當天,來自臺灣逢甲大學的交流生查太元講述自己在大陸的生活經歷,他稱:“不要急著發表評論,大陸值得我們慢下來,品位這方水土的人文風情。”

  研究兩岸文化交流的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安晶分享了她的交流生朋友們的故事。“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的確能使彼此更加了解。他們都願意把最真實的大陸和臺灣展示給彼岸同胞。”

  “作為未來中流砥柱的兩岸青年,我們之間的交流一定會讓兩岸的發展變得更好。雖然我們分別使用繁體字和簡體字,但我們説著相同的中國話;雖然我們隔著那條海峽,但我們一直彼此牽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在演講中表示,網路為兩岸青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創造了新的條件,兩岸年輕人更容易在網際網路上找到共同話題,進而增進文化認同。而另一方面,網上聊天、微博留言等,畢竟不能替代親身的實地體驗,所以像“兩岸青年匯”這樣的廣播節目的面對面就顯得不可或缺,它讓兩岸學生可以更加直接深入了解對岸,與同齡人交朋友。

  臺商映瑞光電董事長張汝京寄語兩岸青年,多交流、多溝通,學會傾聽彼此不同的聲音。少年強則國家強,兩岸青年應當更多地注重學習,加強自身實力,追求“德、智、體、美”的協調發展,共同造福社會。(李佳佳 羅璀)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