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四地高手角逐中國吹歌節 學院派談“中西合璧”

2014年07月29日 11:21: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首屆中國吹歌節17日在河北永年洺州大劇院進行了首場比賽。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參賽選手錶示,學院派理論與吹歌民族特色結合,有望形成具有濃郁文化魅力的“中國交響樂”藝術。

  吹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吹歌以藝人自製的嗩吶為主要樂器,常與橫笛,捧笙和打擊樂配合演出。吹歌分獨奏和群奏,群奏有10至20人組成,以吹歌演奏為主,也配戲曲,歌舞等節目。民間吹歌分大套曲、小套曲和雜牌曲三類。

  中央音樂學手選手趙志勇認為,學院派吹歌和民間吹歌有很大區別。學院派吹歌在學習過程中更系統化,如基本功、氣息、口腔、嘴唇、手指以及心理素質等,在處理樂曲的細節時更細膩,更理論化。而民間吹歌人士經過幾百年的沉澱,多在民間成長,處理時隨意性更大,靈活性更強,更具個性化。

  趙志勇説,民間吹歌由於條件限制,樂器比較單一,多采用吹打結合,表現形式單一。學院派吹歌把各吹歌樂器與西方交響樂理論相結合,音樂表現形式更多樣,氣勢更加磅薄。但是,由於受西方交響樂理論影響,學院派吹歌不如民間吹歌表現形式個性化。他形象比喻説,“民間吹歌有哭有笑,學院派吹歌一本正經”。

  “洋為中用,並保持民族吹歌特色,中西合璧,便可形成具有濃郁特色的中國式交響樂。”趙志勇認為,把西方系統化音樂理論與民間吹歌特色相結合,以民族特色為本,以西方理論為基,民間吹歌“交響化”可以實現。

  16日,兩岸及港澳地區40余支“吹歌”團隊,齊聚“太極聖地”河北永年廣府古城,參加首屆“中國吹歌節”。在這次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河北省文化廳和邯鄲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活動上,將進行吹歌藝術大賽、吹歌藝術高層理論研討會、民間吹歌藝術展演等6項活動。其中吹歌大賽時間為17日至18日,海峽四地40余支隊伍參賽。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