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學者參加“情係巴蜀”活動 文化記憶引共鳴

2014年07月29日 11:22:1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訪問團在新北川縣城參觀羌繡藝術。

  在七分翠竹三分水的三蘇祠拜謁,在古柏森森的翠雲廊穿行,在雄霸絕壁的劍門關懷古,在川劇《巴山秀才》裏與迂腐卻善良的孟登科同喜同悲……7月,參加“情係巴蜀”的臺灣文化人,遊走巴蜀大地,追尋那似曾相識的文化記憶。

  感佩穿越千年的文明

  三蘇祠原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朝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幾池綠水環繞樓臺亭榭,匾額對聯蘊著雋永詩意。從小便讀蘇詞蘇詩,不少臺灣文化人在這裡浮想聯翩。

  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夏紅最是感性。“我爸爸是湖南人,很看重我們學習古詩詞。剛才聽導遊念那幾首蘇詞,小時候背誦的情景立即浮現在腦海裏,內心也感到一陣陣的起伏。”

  三蘇祠的書法最得臺灣著名書法家杜忠誥注意。展櫃裏有一封蘇東坡的家書複製品。老先生看了嘖嘖稱奇:“真是大家,隨隨便便一寫就是大手筆!”

  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的林莉娜,邊參觀邊用相機細心記錄。寫著“是父是子”的鄉殿匾額引起她的注意。因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著一幅乾隆畫像,題為“是一是二”,林莉娜要給那幅畫寫卡片,需要確定“是”的含義。匾額的“是”解釋為“這個”,表達讚佩的語氣。林莉娜沒想到,在四川竟然為臺北藏畫找到了比對的資料。

  除了三蘇,臺灣嘉賓的文化記憶裏更有發源蜀地的三國。“情係巴蜀”最後一晚,臺中聲五洲掌中劇團創團團長王金匙,拿出尺把高的趙子龍布偶,耍得上下翻飛;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也帶領一眾嘉賓,演了一齣改編的三國戲。臺北藝術大學教授邱坤良説,在臺灣,民眾都知道三國故事,正是對四川的熟悉,讓臺灣人在汶川地震後,對四川民眾表達出人道關懷之外的民族情義。

  最讓臺灣嘉賓心馳神往的,當數至今成謎的三星堆遺址。一尊尊精美的青銅面具,仿佛訴説著千年的秘密。走出展廳,夏紅擦了擦濕潤的眼角:“堅硬的青銅材質竟然能做得這樣有情緒,穿越數千年仍然感染人!”一幅幅泛黃的、當年發掘遺址的照片也讓她激動:“沒有前人的工作,我們今天又哪能欣賞到這一切!”

  來自對岸的善意提醒

  對巴蜀文明的感佩也讓臺灣文化人深深關心它的未來。十幾天來,他們細心觀察,不斷發出善意的提醒。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坦率地指出了武侯祠的不足。他認為,武侯祠古樹森森,高堂闊院,但展廳設計讓觀眾沒有感動。他説,三國裏的這些人,誰沒有情感故事?君臣之情,兄弟之情,只要會設計,把這些情感故事和我們今天的生活聯繫起來,觀眾看了就會感動。但是,這種感動我在武侯祠沒看到,只是一群和我們今天生活毫無關係的塑像。“觀眾沒有感動,就不會來第二次。大陸固然觀眾數量多,但這樣下去,也不是維繫博物館的長久之計,遑論周邊文創産業的發展。”

  巴蜀之美還在於未得全然開發的古味。成都寬窄巷子是兩條老街,傳統建築雖然開發成酒吧、食肆或精品店,但卻未過度裝潢,讓臺灣嘉賓對這裡讚不絕口。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説:“上海的新天地也曾像今天的寬窄巷子,古樸的建築稍稍整修,便素面示人,仿佛未化粧的純情少女。然而,隨著商業上的成功,房東提高房租,原先風格獨特的小店因租金高昂不得不陸續遷走,取而代之的是奢侈的品牌。新店入駐不免裝修,起初的素顏逐漸失去原汁原味。”説到此處,陳春霖不無擔心地説:“寬窄巷子未來也會面臨這個問題。”

  臺灣文化人對蜀地文化的關切得到了真誠的回應。“情係巴蜀”最後一天舉行的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上,參訪團一路走過的城市都派出文化主管部門官員,現場聽取了對岸同胞的意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當場向臺灣嘉賓發出邀請,共同研究保護蜀地數目眾多的古跡。

  對巴蜀文明的關切,已經把川臺兩地文化人係在一起,巴蜀之行註定成為臺灣文化人難忘的記憶。(本報記者 王昭 文/圖)

[責任編輯:趙婧]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