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武夷山以禪茶為媒推進兩岸茶文化交流合作

2014年07月29日 11:22:39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今年11月18日,第五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將在武夷山舉行。屆時將舉辦以“緣結武夷,茶和天下”為主題的第五屆武夷山大紅袍國際禪茶文化節,相關籌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展開,擬邀請臺灣茶葉、佛教、文化界將不少於400人。

  自古禪茶是一家 

  自古禪茶不分家。千百年來,兩岸茶、禪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底蘊綿長的“禪茶文化”。

  武夷山世界遺産地核心的天心永樂禪寺是大紅袍的祖庭, 自古以來高僧倍出,名賢薈萃,禪風和悅,茶韻幽遠,有著源遠流長的禪茶文化傳統。自唐代扣冰和尚在此結草為庵修行參禪之時,就開始廣泛種植岩茶,“茶佛一家”在這裡找到了最真實寫照,“禪茶一味”由此得到生動的詮解。

  臺灣人士謝東閔在暢談臺灣茶史時説,凍頂烏龍茶是從武夷山跨海移植臺灣的。一部臺灣茶葉史,就是臺灣與大陸血肉相連的見證。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常年雲霧繚繞,土質為紅土,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其天然環境與武夷山可相媲美。隨著臺灣大量盛産烏龍茶,茶俗也逐漸滲透島內。近年來,鹿谷鄉長曾多次帶領本土茶農前來武夷山考察,認可武夷岩茶是兩岸禪茶文化交流的橋梁。

  茶禪一味 重續茶緣

  大紅袍與凍頂烏龍,同根同源,一脈相承。2007年開始舉辦的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節,吸引臺胞及日、韓、美等茶界人士的關注,此後每年舉辦一屆,均吸引了兩岸各界的廣泛參與,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首屆武夷山禪茶文化節上,一瓶取自臺灣鹿谷鄉和汲自武夷山的山泉水交融一起,沖泡由凍頂烏龍與大紅袍拼配而成的烏龍茶,其高香醇厚瀰漫武夷山華夏民族城整個現場,用閩臺水共同沖泡同根茶在兩地茶文化交流中尚屬首次。

  當晚的“和之夜”晚會上,在梵音禪唱的背景音樂中,經道道禪茶程式,沖泡出杯杯湯色金黃、色澤鮮亮的茶湯,大家飲後,連聲稱好,400多位兩岸僧侶共同見證了這一茶情與茶緣。續緣儀式上,凍頂烏龍茶代表團團長黃麗秋帶來了林鳳池後裔、凍頂烏龍茶同業公會會長林獻堂專為活動的題詞“茶香遠播”,並贈給天心禪寺住持釋道法師。

  2009年12月5日舉行的“三教泰斗,武夷論茶”成為第三屆武夷山禪茶文化節的最大亮點。在風景如畫的九曲溪畔,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一同品茗論茶,揮毫潑墨,講述“茶和天下”的真意,他們機辯縱橫,妙論迭出,為“三教名山”再添佳話。一誠會長為“茶和天下”解題曰:以茶凈心,心凈則國土凈;以禪安心,心安則眾生安。從而深契古德“禪茶一味”之旨趣,達致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之目標。

  去年11月17日,作為第四屆武夷山禪茶文化節重要活動的,是臺灣的德海法師和北京師大著名學者、央視“百家論壇”主講人于丹,相聚武夷山下,展開思想交流與碰撞。“學術超女” 于丹,以“茶和儒釋道”為主題,講述了對茶的品味,對中國茶文化的感悟,詮釋茶與儒釋道之間相融、和諧的關係。“茶比天地清,所謂茶,是人在草木之間,得以氤氳吸收大地的精神”。于丹或引經據典,解讀先賢智慧中,啟迪人們心靈世界;或借用個個生動小故事,破解人生中的心靈密碼。

  本屆禪茶文化節上,臺灣傳孝法師向大會贈送“禪茶一味”書法作品,天心禪寺回贈書法“茶和天下”。傳孝法師説,天地非常公平,上天賜給武夷山上好的大紅袍,茶最精華的就是禪,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就是禪茶一味。雙方還互贈了《大藏經》和“禪味大紅袍”。兩岸佛教界相聚武夷,品茶論禪,不僅對兩岸佛教、茶文化進行深入交流,更是對兩岸和平發展長久的祈願。

  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研究會、天心永樂禪寺在武夷山市有關部門指導下,精心策劃,已成功舉辦四屆禪茶文化節。即將舉行的第五屆禪茶文化節,必將更上層樓。(完)

[責任編輯:趙婧]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