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基座呈方形,坐北朝南,佔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內有過廳、中央大堂、大小配房近20間。青石半圓形門拱、藍瓦翹檐屋架,顯得莊重古樸大氣。
如今的中山堂大多時候門扉緊閉,而在它還被稱作“至公堂”的明清時代,可是個熱鬧顯赫的場所,尤其是在閩臺舉子一同前來參加鄉試的時段。自隋至清,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康熙皇帝平定臺灣以後,臺灣成為福建的一個府,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清末。在此300多年間,臺灣的科舉考試完全按照福建省的規定執行,接受福建省地方當局的統一安排。清初,因臺灣歸福建管轄,在本島只舉行童試及歲、科兩試,至於鄉試,則要到省會所在地的福州應考。臺灣單獨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建議按照安徽士子參加南京江南鄉試的慣例,允許臺灣士子仍然到福州參加鄉試,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可見,不論是歸屬福建省的行政區劃,還是單獨建省,臺灣的士子都要到福州參加鄉試,鄉試地點便設在中山紀念堂的前身“至公堂”貢院。據史料記載,當年的“至公堂”懸“貢院”墨字匾于大門正中,建“明經取士”、“為國求賢”兩坊于東西,貢院大門分中、左、右三門,大門外為東西轅門。貢院內建有不少獨屋,可容納數千人考試。福州貢院的巍峨壯觀曾令臺灣舉子感嘆不已,臺灣進士鄭用錫特錄下貢院內的一對楹聯,留存于科舉史料當中,聯曰:“廡列東西兩道文光齊射鬥,籬分內外一毫關節不通風。”臺灣士子到福州參加鄉試,乘舟渡海旅途勞頓不説,到了還得四處尋找棲身之處,他們要麼賃屋而居,要麼借住老鄉家,頗為不便。清光緒九年(1883年),臺灣文風日盛,每屆參加鄉試的舉子約有800余名,為了解決眾多舉子的食宿問題,臺灣地方官特撥15000兩銀子在福州貢院附近購地,建造了臺北、臺南兩郡試館,由可靠的鄉紳監造,一共有3棟樓房,可容納臺灣士子300余人居住,與此同時,臺灣的士紳也在福州興建了臺灣會館。居有定所後,臺灣士子們在試館、會館拜師訪友,聯絡感情,福州貢院一帶成為閩臺民間交流交往的中心。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鳳山縣(今高雄)的舉子蘇莪第一個在福州貢院舉行的鄉試中考中舉人,成為開臺舉人。截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200餘年間,臺灣秀才有263人在福州中舉。鄉試的放榜地點在“全閩第一樓”鼓樓。清咸豐九年(1859年)秋,臺灣彰化縣舉子陳肇興到福州赴試,中舉後滿懷激情地寫下一首《第一樓觀榜》詩,詩云:“買棹初從福地遊,桂花香滿越山秋。文章遠溯千余歲,姓氏高懸第一樓……”一時傳為佳話。中舉者回臺後,在家門口和祠堂高懸由福建督撫授予的“文魁”牌匾,以光宗耀祖。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