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鄭成功文化節:兩岸同聚傳文化 成功領航謀發展

2014年07月29日 11:42:01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鄭成功,這個名字,緊緊地把兩岸民眾維繫在一起。6月19日至21日,思明區舉辦了第二屆鄭成功文化節,吸引了海峽兩岸眾多民眾參與,成為兩岸民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有效平臺。

  第二屆鄭成功文化節以“攜手成功”為主題,內容包括開幕式及頌典儀式、延平郡王祠遷建落成典禮、鄭成功海洋文化研討、閩臺民俗“陣頭”踩街活動、主題沙雕展示等一系列活動。

  文化節內容豐富多彩

  獻香茗,焚祭文,九鞠躬。今年農曆五月初八,是鄭成功逝世的日子,當日上午11:00,來自臺灣各地的鄭姓宗親與大陸各界人士近千人,雲集鼓浪嶼皓月園,于鄭成功雕像前舉行頌典,共祭海峽兩岸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來參加紀念活動的臺灣鄭氏宗親,人數是去年的4倍,分別來自臺南、臺北、花蓮等地,其中臺南就有40余人,兩岸鄭氏族人走得更近了。

  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延平郡王祠遷建落成典禮。作為距臺灣最近的廈門唯一的鄭成功祠堂,位於思明區鴻山上的延平郡王祠和著名的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同屬最早的一批祠堂,由於年久失修,鴻山舊祠已經失去了其歷史風貌。2009年5月,思明區政府為了進一步弘揚鄭成功文化,投資500萬元在鴻山公園嘉興寨重建延平郡王祠。經過一年的時間,新的延平郡王祠重建落成。

  鄭成功是大航海時代的領軍人物。圍繞鄭成功文化節、鄭成功海洋、軍事文化等主題,思明區舉辦了鄭成功文化論壇。來自中國大陸以及臺灣、相關的鄭成功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近百人出席了這次論壇。臺灣文建會處長許耿修,臺南市文化協會會長、臺南市文獻委員鄭道聰,臺南大學國語文係教授林登順,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國楨,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陳洋等專家學者及鄭氏宗親開講,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全方位、多領域地闡釋鄭成功文化的深刻內涵、社會價值,探討鄭成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宋江陣、蜈蚣閣、鄭家軍旗隊……閩臺民俗陣頭嘉年華踩街活動於20日下午在廈門市鷺江道精彩上演。11個表演方陣以兩岸“陣頭”文化為核心,行進表演了1.2公里,吸引了數萬市民觀看。這些表演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顯示了閩南沿海居民尚武強身、抵禦外敵的傳統,再現了鄭成功操辦練武、收復臺灣的英雄故事,反映出共同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一起傾訴兩岸和平與繁榮的共同心願。

  閩臺交流合作的新平臺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流淌在兩岸人民血液中割不斷的源泉。鄭成功這位民族英雄為閩臺兩地留下了寶貴的軍事、文化、經濟發展思想和文化遺産,現在兩岸與鄭成功有關的紀念場所和地名有數百處之多,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富有特色的“海峽文化”。

  鄭成功與思明區源遠流長,“思明”是他在大陸操練水師、誓死東征的中心區域。在鄭成功39年的生命旅程中,在思明生活了14年,形成了“鄭成功文化”主要精神內涵,留下了水操臺、演武池、嘉興寨、讀書處、國姓井、延平郡王祠等眾多的歷史遺跡。去年思明區成功舉辦了首屆鄭成功文化節,不僅得到了國家、省、市各級部門和領導的重視,也得到了臺灣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在海峽兩岸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今年,臺灣來賓中有不少人都是第一次來到廈門,鄭成功文化節讓他們更深入了解廈門,親身體驗思明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鄭成功文化的歷史淵源。現年86歲的老阿婆鄭金賢,在兒媳婦姚素秋的陪同下,第一次踏上了祖地,了卻了多年的夙願,她告訴記者,“廈門這裡講的是一樣的閩南話,感覺就像回到家了。兩岸都是一家人,還是今天這樣常來常往好”。

  臺南市政府代表、安平區區長林國明説,鄭成功對臺南、廈門都有很深的影響,是兩岸重要的文化資産,臺南市自2001年起舉辦鄭成功文化節,不僅再現了歷史文化,還成功地推出了一些歷史文化産品。廈門已經第二次舉辦鄭成功文化節,通過這次的學習觀摩為臺灣更好地舉辦鄭成功文化節提供思路,並希望鄭成功文化節成為兩岸民眾交流的平臺。

  “從參加人數、來賓層次、組織形式、活動內容來説,這次鄭成功文化節達到了預期效果。”思明區表示,舉辦鄭成功文化節,將有利於大力弘揚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文化精髓,促進兩岸在民間信仰、民間學術、民間文藝、民間經貿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構建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新平臺,促進共同發展。

  “要進一步辦好鄭成功文化節”。 思明區表示,舉辦鄭成功文化節,展現閩南文化風貌,共敘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更好地讓臺灣民眾了解兩岸文化脈絡,為兩岸鄭成功的信仰者、朝拜者提供了交流的渠道,構建了閩臺交流合作的新平臺。(宗海夏 夏季)

 各地涉臺活動   新聞排行  地方快訊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