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解讀廣州中山紀念堂 文物保護工作令臺胞驚嘆

2014年07月29日 11:48:44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你好臺灣網廣州11月24日消息(記者 鐘智躍 黃永波)11月23日,作為重溫國共第一次合作那段歷史的一部分,記者來到了廣州中山紀念堂,在紀念堂管理處書記錢曉清的引導下,我們開始了對這一神聖之地的全新解讀。

廣州中山紀念堂外觀(你好臺灣網 黃永波 鐘智躍 攝)

廣州中山紀念堂正門(你好臺灣網 黃永波 鐘智躍 攝)

  解讀:用建築的語言體現孫中山的思想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八角形宮殿式的建築,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重檐歇山頂的中央,高懸著一塊藍底紅邊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正面檐下,內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圍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著彩繪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紀念堂禮堂上方是高達3.79米,直徑最大處有4.075米的橢圓形金頂,最初可容納5000人。

  根據呂彥直先生的設計,紀念堂既是中西合璧,同時也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為什麼説是中西合璧呢?”錢曉清説,“禮堂大廳的內部建造是東羅馬拜佔庭式的建築,而紀念堂的外殼採用的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依照皇家建築風格設計,就如同給西式建築穿上了中國建築的外衣。”

  為了體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設計者也是用意頗深。為體現民族主義思想,紀念堂外觀採用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攢尖頂結構,重檐歇山抱廈建築風格;禮堂的西式大穹頂,東羅馬拜佔庭式建築設計,加上當初設計的“圓桌會議”佈局,體現的是民權主義思想;外墻內閣的紋飾有祥雲、如意、麥穗等反映民生的圖案,形象體現了民生主義思想。

  在全面了解了紀念堂的設計立意之後,再綜觀全館,讓人由衷感嘆設計者呂彥直先生高超的建築藝術和其對中山先生思想的完美建築詮釋。

  臺灣遊客:沒想到保護的這麼好

  廣州中山紀念堂自1931年竣工以來,政府雖然有一些撥款,以及華僑和愛國人士也有部分捐款,但資金仍不充足。1938年,日軍轟炸廣州,中山堂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毀,在之後的戰亂期間,也都沒有多少錢來維修保護。

  到1949年,紀念堂已經破舊不堪了。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紀念堂的保護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廣州市政府幾乎每年都要撥一些款項進行修繕。其中比較大的有兩次,分別是1963和1998年。

  錢曉清向我們講述了前段時間一個臺灣旅遊團來中山堂參觀的經歷。臺灣同胞在參觀了中山紀念堂後表示很驚訝,他們説,“真沒想到,你們把紀念堂保護的這麼好”。錢曉清解釋説,共産黨人對孫中山先生也是非常尊敬的,保護好這些文物是理所當然的事。

  廣州中山紀念堂管理處錢曉清書記向本網記者介紹圖片展情況(你好臺灣網 黃永波 鐘智躍 攝)

  廣州中山紀念堂:希望與臺灣進行合作

  廣州中山紀念堂的大部分,現在已經成為一個休閒地,是對民眾免費開放的公園,同時也承攬各種大型會議,以及一些文藝演出等。而錢曉清向記者説,他更願意紀念堂成為一個主題公園,一個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主題公園。因為孫中山先生與臺灣有著莫大的淵源,中山紀念堂每年也接待了不少臺灣媒體和臺灣同胞的訪問。去年10月,由廣州中山紀念堂製作的紀念堂模型安置到了臺北陽明山中山樓,並進行長期展出。

  錢曉清表示,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能到廣州中山紀念堂來看看,廣州作為近代革命策源地,擁有非常豐富的文物資源,我們也非常希望能與臺灣進行合作,特別是在辛亥革命100週年的時候,希望兩岸共同來做一些活動,推動兩岸的交流。

[責任編輯:宿靜]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