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撰文:兩岸故宮的擁抱

2014年07月29日 11:54:34  來源:
字號:    

 

  3月2日下午,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代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就2月15日雙方在北京達成的共識舉行進一步會談,並在會後召開記者會,發表落實合作交流方案,雙方同意在不涉及名稱載示及法令之前提下,進行8項實質性合作。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左)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右)在展示臺北故宮贈給北京故宮的唐代懷素《自敘帖》的高倣複製品。 中新社發 路梅 攝

  20世紀30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故宮博物院的大批文物遷移到南方,顛沛流離十多年。1949年,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國民黨政權轉運到臺灣,又于臺北成立了故宮博物院。過了整整60年,今年2月中旬,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一行來北京故宮博物院訪問,商談交流合作事項,在多個方面達成了共識,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時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熱門話題。

  兩個故宮博物院的交流,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反響,是因為它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個意義可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首先,從兩個博物院來説,加強交流合作是雙方事業發展的需要。兩個博物院同根同源。從文物藏品講,臺北故宮92%是清宮舊藏,北京故宮85%是清宮舊藏,兩院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再從院史上看,都是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的延續,繼承著長期形成的故宮精神,甚至秉持了文物管理上早期形成的一些理念。因此兩個博物院有一種天然的聯繫,歷史形成的阻隔只能是暫時的。例如,兩個故宮的研究人員,要研究本院的陶瓷、書法、繪畫、銅器、宮廷文物等,如果不了解對方的同類藏品,如果不與故宮古建築結合起來、不與宮廷歷史文化結合起來,那就很難深入,很難做好。這次兩院所達成的合作意向,包括最大優惠相互提供影像資料用於科研、出版,建立學術人員互訪的長期機制,通過網際網路實現資源共用等以及條件成熟時合作舉辦展覽、合開研討會等,都是從兩院的實際出發的,隨著這些合作意向的逐步實現,兩院的事業無疑會有更大的發展,故宮學研究也會有深入的推進。

  其次,兩個故宮博物院的交流與合作,是兩岸同胞的福祉。國寶長久分隔,故宮的完整性受到影響,又由於長期以來兩岸的對立,人們難以全面了解故宮的珍藏。兩個故宮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向兩岸同胞共同展示故宮的全貌,使人們充分認識中華文明的光輝燦爛、一脈相承與源遠流長。這也是民眾的文化權利。特別是故宮及其文物藏品,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徵,正如有的論者所説,此次故宮對故宮的交流,非為清代皇傢俬藏的圓滿團聚,而是海峽兩岸民眾以故宮為起點去擁抱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兩個故宮的交流與合作,是兩岸文化交流中的標誌性事件,對於弘揚傳統文化,增進同胞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兩岸故宮的交流,是中華民族的幸事。

  再次,兩個故宮博物院的交流與合作,對於在世界上弘揚中華文明亦有積極意義。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故宮及其藏品的價值不僅屬於中國人民,也屬於世界人民。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們,不斷地從偉大的紫禁城中,從兩院珍貴豐富的藏品中,從來自故宮的所有資訊中,受到歷史的啟迪,汲取創造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現在兩岸故宮的攜手合作,不僅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文明的豐富博大,而且這種交流、合作體現了中華文化中那種剛健、堅韌、包容、和合等精神內涵,顯示著中華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兩岸同胞對兩個故宮的交流給予了厚望與期待。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有務實的態度,以我們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不斷地克服困難,排除阻力,向著既定的方向走下去。

  (作者為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

[責任編輯:許雯]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